我清楚的记得,那时候的你还是个内向害羞的小男孩儿。在幼儿园时,坐你前面的小姑娘总是趁着老师不注意,回过身来用长长的指甲掐你胳膊,你大叫,老师回身问怎么了,你看着前方女孩恶狠狠的眼光,胆怯地摇头说没事儿。
换来的却是女孩更加肆无忌惮留在你胳膊上的指痕。你却一直不敢跟老师说,还跟爸妈说是自己不小心弄的。
上小学后,你是经常拿双百的模范学生,可是在课堂上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时,却还是会面红耳赤,紧张到结巴。
那时候上一年级的妹妹来找在三年级就读的你玩,她趴在窗户栅栏上轻声唤你,你高兴地跑出去,却见一位五年级的男生勒住妹妹的脖子将她摔在地上。妹妹的头碰到地面,发出一声闷响。她当即哭了起来,你则只能傻站着不知所措。
你没有告诉老师,你害怕和老师交流。还好,那位学生留了两年级,在五年级时你和他同在一个班,而你也长个儿了,你把他教训了一顿,算是为妹妹报了一摔之仇。
初一时,你考了全年级语文第一名。那时候考试成绩似乎可以弥补学生身上的一切缺点。你被推荐出演话剧《皇帝的新衣》里的皇帝一角。
演出当天,你浑身僵硬的连走路都费事,台词也是说得磕磕巴巴,更别说已经分不清是笑是哭的表情了。
演出效果很糟糕,语文老师遗憾地说,早知道让你去做话剧旁白解说员了。可是你自己心里清楚,你可能连解说都说不顺溜。
高二时,有位女生暗恋你。在某天午后,你们一群好友走在夏日街头,那天阳光很毒,你默默地走在人群里,那位女生突然伸出手挽住了你的胳膊。你一惊,立马甩开她的手,并表情严肃地瞪着她,问她做什么。
下一秒你就后悔了,你看到她眼里的光慢慢地黯淡了下去。心里有个声音告诉你,赶紧说点什么,你不是有意的,你知道你的行为是不对的,非常抱歉…可是你却梗在那里一句话也没说出来。
自此后,你和那位女生的关系再难修复。你一定很好奇,在她心里,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大一时,你遇到了她,她的话也不多,却鼓励你敞开心扉,去接纳、去改变、去勇敢地展现自己。
你参加了学生会的演讲比赛,虽然是对着稿件照本宣科,演说完后也只是掌声寥寥;你在电台做的节目,虽然知道没什么人听,但却风雨无阻,哪怕只是说给自己听;你参加系里的迎新晚会,虽然心里在打鼓,但最终还是站在了舞台上,伸展开并不优美的舞姿。
后来,你成为了院电台台长,成为了本专业大一新生助教,你在课堂上花样百出的作业完成形式时常惹得全班捧腹大笑。
你自高中沿袭下来的低头走路姿势也得到了改变。你不再闷头走路,你会抬头挺胸目视前方。以前你说你是个谦逊的人,所以走路总爱看着地面,可是扪心自问,难道不是因为你内向害羞、缺乏自信、不敢直面陌生人的目光吗?
再后来,你毕业工作了。在公司,你对每一个人面露微笑,你会主动打招呼,问候早安。你乐于和人交流、分享,也善于倾听。你抓住一切机会将自己推向台前,哪怕表现不好,哪怕会被人嘲笑。几年后,你可以在大小会议上自如发言,切中要点,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大家都说你擅长人际交往,其实你自己心里清楚,你依旧是一个偏内向型人格的人,你最喜欢的歌词是阿桑的“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你喜欢安静地看书、听歌、思考问题。你的大部分想法都来自于自己的思索。
但是,谁说内向和外向不可兼容了?谁规定大脑里只能拥有一套操作系统了?
在内向和外向间做好平衡,懂得何时内向,何时外向,懂得如何安放自己的外向和内向,兼具内向的敏锐、专注和外向的活泼、善于表现,不沉闷不浮躁,该表现的时候大胆展现,该收敛的时候沉静如水。既可沉下心来深度思考提升认知,也可与他人相互交流碰撞、拓展角度和视野。
如今,你站在我面前,你的脸颊更加瘦削了,眼角已泛起淡淡的鱼尾纹,你的视力更差了,镜片变得越来越厚。但你的身上却散发着更加积极的能量,让我刮目相看。
你说,感谢生命里那些鼓励你走向台前的人,让你从自己的小圈子里跳出来,拥有了更多更丰富的可能。也让你明白后天的努力、展现和不断地练习是可以弥补先天型人格的不足之处的,勇敢一点,坚持一些,生命将会大不同。
听着这些话,再看着如今的你,我欣慰地笑了。我用力拍拍你的肩,说道——“相信你会越来越棒的,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