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第二章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设计的内容:
1、钟摆困境之破解
单元组织的逻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课程组织的逻辑。泰勒提出逻辑组织(即对学科专家有意义的关系)。与心理组织(即对学习者有意义的关系)两种方式,也分别成为“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从历史的视角来看,课程组织的逻辑似乎总在这两极摆动,因此被称为“钟摆困境”。回瞰所谓的“钟摆困境”,会发现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其实是一对假想敌。与其说他们是两对相对的逻辑,不如说是两个不同的向度,他们共同构建了学习的场域。
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是可以交汇融合,形成各种学习活动的。而能否形成高质量的学习,关键在于目标的定位。换言之,目标才是单元整体教学要关注的首要问题。当前,学姐普遍达成的共识是以素养为目标,指向解决真实性问题。
2、单元的新内涵
我们所说的单元更关注的是内容上的关联。课程单元的核心是为了学生素养的发展,就其整体性而言,课程单元是学习课程,而不是孤立的内容;就其独立性而言,课程单元是以大问题、大任务等来组织目标、情境、知识点、活动、评价等要素,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学习单位;就其进阶性而言,课程单元是由大问题、大任务、大概念、大项目等来组织并实现进阶的;就其组合性而言,一个学期的课程需要两个以上的单元。
今天的单元是一种“素养”单元,而不是“内容”单元,一些学者和教师也把这样的“单元”形象的称为“大单元”。而大单元“大”在哪里呢?所谓的“大”不是单纯的指聚集越来越多的内容,而是指以素养目标为线索来组织单元,从而迭代积累形成更大的具有意义的认知网络。
因此我们这样全是大概念教学中的“单元”概念:“单元”是素养目标达成的单位,是围绕大概念组织的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等的集合。
因为大概念的大小、类型以及大概念与大概念的关系不同,单元也有各种类型,后面我们会加以详细论述。这里解释两个概念,首先是“单元主题”的概念,单元主题就是概括出来的单元要重点讨论的学习内容。单元主
题既可以保持教材原有的单元名称,也可以适当的改编,改编的方式:一是对内容进行进一步提炼,二是改成问题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其次是“单元链”的概念,单元由单元链构成,由此搭建一个单元网络,所谓的
单元链就是按一定的逻辑划分的单元分支是“单元链”的概念,单元由单元链构成,由此搭建一个单元网络,所谓的单元链就是按一定的逻辑划分的单元分支。单元链也可以有一级、二级、三级之分。
3、宏观单元、中观单元和微观单元
按照所对应的大概念的大小不同,可以将单元分为宏观单元,中观单元和微观单元。不同单位的容量不同,宏观单元对应的大概念最高,容量也最大,中观单元容量次之,微观单元则最小。但宏观单元和中观单元很可能是无形的,也可以说他们成为教师的一种整体意识,而微观单元则是有形的,集中在一段时间内教学。
学科宏观单元
学科宏观单员是围绕学科大概念来组织的,一般会渗透在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内容中。
跨学科宏观单元
跨学科宏观单元则是围绕跨学科大概念组织的集合,因此这类单元涵盖的范围更广,几乎涉及所有的学习。思维系列大概念常见的有抽象、比较、分类、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等思维方式。问题解决系列大概念,根据问题解决的不同步骤,主要包括明确任务、激活思路、设计方案、制作模型和展示反馈五个大概念。
中关单元围绕某一学段的大概念展开,一般要在几个学期内完成。微观单元一般是指教材中的现有单元,对每个单元的教学通常集中在一个月内完成。
4、显性单元和隐性单元
显性、半隐性和隐性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重新组织。这里将半隐性也归入显性,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所谓显性单元,是指教材中现有的单元或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合并和调整的单元,教师可以直接从中提炼相关的大概念。而隐性单元则只涉及现有单元的部分内容,这些部分内容与其它内容拥有共同的大概念,因此一起构成了一个新的单元。
5、知识单元和过程单元
知识单元是指主要围绕知识类大概念组织的一个集合,而过程单元则
是指主要围绕方法嘞大概念组织的一个集合。比起过程单元,知识单元的
特征是单元链内容之间的差异性、关联性和层级性都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