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唯有先理解了世界,文字才能更有温度和深度。今天起,二萌将持续更新有关诗词意象的文章,陪伴大家一起重新发现身边的世界的秘密。关注我,我们共同进步。
本期主题:桃花
桃花,即桃树盛开的花朵,属蔷薇科植物,花单生,有白、粉红、红等色,形状有重瓣或半重瓣,主要分果桃和花桃两大类,变种有深红、绯红、纯白及红白混色等花色变化以及复瓣和重瓣种。桃花的花语有爱情俘虏、美好生活、桃李天下等不同说法。
每年春末时期,也就是3~4月之间为桃花花期。正常情况下,3月5日——3月14日是桃花花蕾含苞欲放的花苞期;3月15日——3月底是桃花灿烂热烈的盛开期;3月底——4月初是桃花缤纷遍地的惜花期。今天我们就跟随桃花开放周期,重新认识被无数人歌颂的桃花。
1.含苞期(生机):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
3月5日——3月14日是桃花花苞期,此时刚打苞的花蕾,犹如一颗颗小红豆,可爱极了,看起来就像在为生命积蓄能量,也最适合用来赞美生命和表达春回人间的喜悦。嫣红的桃花,是春天的象征。
唐代杜甫:“红人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唐代周朴:“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北宋王安石:“隔岸桃花红未半,枝头已有蜂儿乱。”
北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南宋李持证:“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
南宋韩元吉:“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
2.盛开期(活力):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经历了一周左右的酝酿,3月15日——3月底,桃花迎来了自己生命里最灿烂热烈的盛开期。大家争先恐后的开放,拥簇在枝头形成一片片胭脂,染着富饶的春之山河,在天地间努力地诠释生命的活力。
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唐代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唐代王维:“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唐代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代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北宋苏轼:“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
唐代韦庄:“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唐代韩愈:“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珍珑。”
三国曹植:“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3.惜花期(悲情):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花开有时 ,谢亦有时, 万物有时 ,美一旦到了极致, 便成苍凉。进入了4月,终究还是无法抵御自然的力量,一朵朵桃花从枝头飘落。想着不久前还是那样一片热烈的场景,心中悲情顿起,只是欣喜花开,我们也必须学会面对枝残叶败的颓唐,感伤。
唐代李贺:“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北宋陆游:“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宋代如晦:“目断楚天遥,不见春归路。风急桃花也似愁,点点飞红雨。”元代张可久:“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元代胡祗遹:“一帘红雨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五代和凝:“懒烧金,慵篆玉,流水桃花空断续。”4.桃花源(理想):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因为晋代陶渊明的这篇古文,桃花源遂成了后世名人雅士追逐的理想隐居圣地。
唐代王维:“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唐代常建:“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宋代谢枋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花又见一年春。”唐代李白:“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5.学以致用:写作之人心应似磐石,文字却要似桃花嫣柔。
中国诗词文化源远流长,桃花却一直是诗人们钟爱的诗词意象,它代表着生机、美好和理想。当然偶尔也会被借用表达凄怆和悲凉,但这并不是说它会像梧桐一样,从心底带给我们凉意,只是因为有时候乐景更容易衬托哀情。有时候一群人在狂欢,只有自己仿佛一个局外人,那种孤独才能穿透脊梁透彻心扉。
知道了这些内容,如果我们还能在自己的文字中进行适当的引用和化用,相信我们文字的也会如桃花盛开,为我们的文笔添上飞翔的翅膀。文章的最后,给大家摘录一些现代版的运用实例,让我们在美好的仙源中翩翩起舞吧!
一条路是桃花,一条路是雪。开满了桃花的路上,云蒸霞蔚,前程似锦,不由得你不想往前走。
三月桃花,盛开在我梦想大学的湖畔,片片零落似雪,落在我的心头。黄昏的桃花是映入落日的雪窗,梦见桃花,或许是因为我在梦里,经历了一个青春的黄昏。
这时,嘴馋的同学叫起来,说桃花苦如黄莲,我随手扯下一片花瓣,放到嘴里品尝,可不是,味道苦极了。一时间,我怔住了,桃花送给人的是清香,留给自己的却是苦汁!这种桃花精神,不正是我国人民甘于奉献的写照吗?
啊,河流醒来啦!三月的桃花水,舞动着绮丽的朝霞,向前流啊。有一千朵桃花,点点洒上了河,面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
写作之人心应似磐石,求证不息;生出文字却要似桃花嫣柔,能撩动人心柔软。
是谁,在河岸种下第一树桃花?那年,骑着竹马的你来到,姿态盎然。见到你,我手中青梅悄然低垂,一如我,柔顺眼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