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原文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题解
此章中,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了评价,认为他们各有专长,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主持外交。在孔子看来,最重要的标准——仁,他的学生们都没有达到,这也反映了为仁之难。在孔子心目中,仁的标准很高,是一种理想和完美的人格,故孔子不轻易以仁来许人。
注释
1.宰:古代县、邑一级的行政长官。
卿大夫的家臣也叫宰。
2.赤:公西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
译文
孟武伯问:“子路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一遍。孔子说:“仲由呵,一个具备千辆兵车的大国,可以让他去负责军事。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求呢,一个千户规模的大邑,一个具备兵车百辆的大夫封地,可以让他当总管。至于他的仁德,我弄不清。”孟武伯继续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赤呀,穿上礼服,站在朝廷上,可以让他和宾客会谈。他仁不仁,我就不知道了。”
以下摘抄自《华杉讲透论语》
张居正注解说,仁啊,是纯乎天理,没有一点点私心杂念,没有一刻停息才叫做仁。所以谁敢说自己仁呢?只能警醒努力,事事趋近,不可说自己达到了。
【我的感想】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见贤思齐,思齐者努力进步,贤者也在努力更强,又有几人真正能够齐之呢?思齐是成长型心态,是一生努力的过程,不是必须和贤比齐,不是固定型心态。回到仁,仁是人生做事准则,不是一件事情,是不是以仁为准则,问自己的内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