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艺和男友赵满同居两年多了。最近两人分割财产闹分手。
他们相识于一个朋友的庆升宴。都是快奔三的人了,初次见面两人都从彼此身上看到了对方喜欢的东西,交往了一段时间,赵满就拿着钻戒向小艺求婚。小艺觉得等买了房子再领证结婚,为了省去日常开销,两人就同居了。
同居日子和结婚过日子差不多,鸡毛蒜皮繁琐得很。两人住着住着小矛盾就出来了,她嫌他着装不讲究,他嫌她不会心疼人。三天两天大吵小吵。吵多了,情分也耗尽了。赵满提出分手,小艺还想缓和,可事实证明谁也不想改造成对方喜欢的样子。
分手时,赵满要求小艺退给他钻戒并分担一半房租。这两人分明就是要形同陌路了。
同样是同居,赵满和小艺劳燕分飞,可有人却一直甜甜蜜蜜不离不弃。
曾看过一篇写婚前同居的文章,作者是个离校不久的研究生,她和恋人都来自农村,出于经济压力,她和男朋友同居了,她写了和恋人在鸟语花香里的浪漫,月朗风清下的缠绵,柴米油盐中争吵,绝然分开的思念。作者并没有把生活诗意化,整篇文章就是一个日常琐事的串联,但感觉到同居生活很美好,不同居就白活了似的。
从文章里可以看出,他们能承受得住生活之轻,就象三毛曾说:“爱情如果不落到穿衣、吃饭、睡觉、数钱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会长久的。” 他们同居的目标也很坚定“互相烦死也不分手!死磕到老!”所以他们同居的结果可想而知。
赵满和小艺同居把该出现在婚后的矛盾前置了,如果二人不同居,结婚后都带上了“家”这个紧箍咒,两人眼里对方的毛病,就不是什么毛病了。那个研究生时时念着同居时两个人的温情总比一个人的孤寂好,所以他们能一直走向远方。
同居到底好不好?
02
十多年前,几个大型概率抽样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国内同居的比例并不高,如2008年的调查结果为1.1%。人们对于同居的认可度和宽容度也不高,大部分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时的同居,正如英国人口学家凯瑟琳·基尔南所说的,就是“边缘的和前卫的现象”。
网上有个关于婚前同居的最新数据表明,近年来婚前同居现象已不算什么新鲜事了,当事人已把同居当做替代婚姻的形式了。好多同居者说同居是为了节省日常开销,这不能不算个理由,真正的原因是情感需求。
弗洛伊德曾说过:“感情的冲动更接近于性本能的欲望冲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同居是人的本能,不用过分地谴责。然而,我们享受着文明的安宁,就应该适当地克制着生物的本能。所以在观念上,对于年轻人来说,会接受以结婚为前提的同居行为。
在675份有效调查问卷里,在10.52%的已婚人群中,85.92%的经历过婚前同居,目前处于恋爱未婚状态的人群中,57.65%有过同居经历或正在和伴侣同居。并且当中的绝大部是在关系稳定期顺其自然地和伴侣住到一起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同居现象会很普遍,同居的后果有利有弊,有亲密关系的人认为同居有好处,比如包容力提升;增进了相互了解;不同的生活习惯得到磨合;增加亲密感;降低婚姻和生活成本等等。但也有一些消极影响,比如激情减弱;性的神秘感消失;厌烦婚姻生活等等。
同居有时可以代替婚姻,但不等同于婚姻,至少在处理两人的日常矛盾时,同居和结婚状态下就不一样,当然对二人造成的影响也不一样。同居无论何种原因,毕竟离婚姻还有段路程,在这段路程上,如果两人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同居,应该会知道到那一个是不是适合或不适合这一个,真的彼此不合适而分开,也不会因同居留下跨不过去的坎,解不开的结。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同居,总有会有这三个不好解的结。
第一,完美恋人。
小吴算是个富二代,五年和四个女孩同居过,但还是没有结婚。
他总是向他的哥们儿说,在和几个女人的相处中,她们身上有自己喜欢的地方,搞不懂自己到底该爱哪一个,好像更爱自己一些。他还说,认识一到两个月就开始同居,住着住着就没意思了,起初她吸引他的地方也就那么回事,烦了,腻了,就会再换一个更完美的。他倒宁愿选一个优点集于一人的女人当妻子,她是母亲、太太,也是情人、仆人、伴侣、同事等。可有这样的女人么!
小吴频频更换同居对象,表面上他在寻找合适的爱人,他因为富有,而用欲望的双眼打量女人,性的刺激和新鲜才是其真实目的。心里想着的完美恋人,如同一个解决欲望的工具。同居不是找爱人的方法,爱人也不是完美无缺,找一个情投意合的爱人才可能是同居的对象。
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哈尔的移动城堡》里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那个并不完美的人。 ”
第二,责任意识。
海茵和男朋友相处一年多,主动提出和男友同居。有了耳鬓厮磨的亲密关系,海茵变得现实、敏感、脆弱,她决定和男朋友结婚。谁知男朋友支支吾吾推延婚期,海茵觉得男朋友厌倦了这段同居生活,已不想再延续下去。她果断和男朋友分手,找到了现在的丈夫,组建了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在结婚前海茵没再敢提同居。
既然两个相爱的人选择了同居,男女都享受婚姻的福利,就应该承担婚姻的责任。同居久了,会有习惯性的厌烦,内心深处里还有一个更可怕的声音时时在提醒自己:反正没领证,同居没有那么多责任,没有必要修炼成对方满意的自己,相处不愉快,就各过各的呗。
海茵的男友是没有责任心的,他一边享受海茵给他的快乐,又嫌弃着过于对海茵熟悉的厌烦。
赵满和小艺的毛病假如出现在婚后,他们想要分开,财物和精神名誉上都会受损,为了维护有形或无形的财产,责任心使然,他们会学着包容和谅解,矛盾自然就化解了。
第三,处女情结。
小梅和男朋友同居后,俩人经常使小性儿,斗嘴冷战,不欢而散。后来家人给小梅找了一个男朋友,结婚后,被发现不是处女,备受羞辱,半年后离婚独居,至今未嫁。
还有一网友求助:女友不是处女,他如何过这道坎。
虽然同居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但潜意识里人们依然有着狭隘的贞操观。
珍爱网曾以“处女情结”为主题对全国8000万会员进行了大调查,有97.43%的男人会在意自己的女友是否是处女,有98.97%的女性在意自己是否为处女。
处女情结由封建社会男权为保持血统的纯洁和财产的私有而产生。“生物权力对个人产生的效力远远大于仅凭物理威慑的传统权力,因此贞洁观念在每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地产生影响。”所以处女情结至今还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集体无意识让人们摆脱不掉。
“处女情结”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一个原因是传统的贞操观与现代西方“性解放”话语碰撞后的产物。另一个原因是男人对于女人苛刻的择偶标准做出的焦虑反击。
珍爱网资深红娘表示,“随着性观念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男性会更注重另一半是否合适,而不是只以是否处女来评判。”
不重视或者否定传统的贞操观并不意味着男女在性方面可以随随便便,提倡性关系平等的同时,也应该提倡性行为的“严肃性和责任心”。
同居会使我们去追求完美的恋人,同居麻痹了我们对婚姻生活的责任意识,同居让我们对处女情结更加耿耿于怀。
我觉得,同居最好的状态是这样的:在相处中,了解自己,了解对方,彼此驯服,突然间看到了彼此的心,精神交融,宛如一人,然而,两人的精神依然独立。
03
男人为了性而情,女人为了情而性。
同居关系处理不好,不管是男是女都可能会受到伤害。从生物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讲,女人受到的伤害要大于男人。
如果同居会带来伤害,如何把伤害降到最小化?
首先,男女要活出独立性。
作家本达说过:“男人没有女人也能够考虑自身,可女人没有男人就不能考虑她自己。”
历史学家米什莱说过:“女人是个相对的人。”
法国著名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有本名著《第二性》,第二性即男人是第一性,女人是第二性。意思是,女人处于客体地位,对男人有与生俱来的依附性,是失去了主观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
早年著名诗人舒婷曾用诗呼唤过女人的独立意识:“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随着两性越来越平等,如今女人不再作为附属品而附属于男人,她们自爱独立,不再是那朵“花”,也不再是那只“鸟”。
我的女上司在孩子四个月时她就离婚了,离婚后,她和一个男人彼此爱慕着,为了孩子,她暂时不想再婚。好多人都以为他们已经同居了,其实没有。有人毫不客气地说:都二手货了,还装。
她不需要装,她守的是人格独立的底线。她养得起孩子,住得起大房子,开得起豪车。她犯不上以同居博得男人的同情和怜惜。
何军住在一个公寓里,这里的年轻人都是出双入对。何军总喜欢和他们调侃:真羡慕你们,鱼水相欢,胶漆相投,而我枕冷衾寒,长夜难熬啊。”回说:“把你的女票拉来啊。”何军是个传统男生,他不是没想过和女朋友同居,他期待着洞房花烛夜的大喜,他不想因为自己的欲望而破坏以后的神秘和美好,他有责任维护他和恋人的尊严。
女人矜持独立,成为一个“主体”,才不会坠入男人为其准备的铺满鲜花的陷阱;男人克制住欲望,爱情之果的香甜才会历久弥新。
其次,同居要以结婚为前提。
大乐背着父母和女朋友偷偷同居了,他觉得同居就是一场游戏。女朋友意外怀孕,大乐不知所措,父亲发现其兴致不高,追根问底,大乐说出实情。父亲不容分说让他承担责任,还把他的女朋友接到家里养胎。大乐见父亲态度如此开明宽容,也就默许了和女朋友的婚事。
随后,大乐父亲和母亲带着大乐和他的女朋友到女方家正式提亲和道歉。女方家里本想生事儿,见大乐一家诚心诚意就收下了彩礼。
大乐冲动和女友同居,幸亏父亲摆平此事,否则事情肯定会闹到难堪的地步。
同居不是放纵,不是玩乐,不是利益沪换,不是欲壑难填,是真诚的灵肉交融。奔着结婚去,把“家”的责任心给了对方,必定是幸福生活的开始。
04
同居是情感升华的必然结果。同居前,确认一下眼神,是欲望,是欺骗还是苟且,只要有一种,扭头便走,越远越好。同居的眼神是深情的,今生等到了彼此转世的魂,泪雨纷纷遇上了对的人。
同居,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