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书原因
买书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这是我导师的书。得知他写了这本书,看标题也是我喜欢的书,就立刻下单买了。
上周日,跟璐璐姐(我班主任上的师傅)喝茶,她很淡定地给了我很多工作规划的建议。谈起我的偶像时,她说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但不要有偶像,因为会幻灭。但她得知我导师是迟毓凯老师后,她就像18岁的少女一样兴奋地跟我说:"他是我唯一的偶像啊。"、"他这本书我看过三遍,还送了一些给别人。"、"跟迟老师的学生在一起,好幸福。""我想要迟老师的签名。""忘记我刚刚说的不要有偶像。"......最后,把原定的聚会时间延长了一个钟,不肯放我走,哈哈。
能让璐璐姐这么有想法的班主任看完书就佩服至此的迟老师,我真的是越来越期待面见了,果断决定这周看迟老师的这本书。
二、七种武器
1、赞美。通过赞美,表达对她的认可,帮助他找回自尊心,提高自我认知。好人做好事,有自尊心的人自然知道自己做错了事自己会改正。
2、承诺。大转变往往从小要求开始的,让人承诺小要求,慢慢地,他自然会成长,甚至做到大要求。
3、活动。同4。
4、成功。活动和成功都是从人的情绪出发的,这两者都能让人心跳加速、情绪激活,而心跳加速、情绪激活的时候,恰恰是她们容易拉近关系,被影响改变的时候。
5、榜样。通过观察学习榜样的行为,从而得到进步。最好的学习榜样是身边的同学、过去的师兄师姐、和自己相似的人。
6、人情。中国人处理事情很看重关系,如果跟学生关系好,你提出让他进步的请求,他会更容易做到。根据互惠原理,可以先主动对学生好,学生也会更愿意接受建议。尤其是很讲义气的学生,更容易遵循这一条原理。
7、强化。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期待的行为出现时,给予他想要的奖励。负强化是不期待的行为减少或消除时,撤销他讨厌的东西。比如有些学生课堂上总搞怪,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为了消除他的搞怪行为,就可以无视他,不给予关注。
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组建阶段。高指挥,低支持。初步指定班干部,明确班干部的职责,控制决策权,提出班级的发展目标。这个阶段,老师要立威,恩威并施。管理学生,没有惩戒不行,只有惩戒不够。
第二阶段,磨合阶段。高指挥,高支持。这个阶段,矛盾逐渐出现,班主任要实施教练式的管理,发现并培养出合适的班干部。培养班干部可以分为牵着走、扶着走、放开走、跟着走四个阶段。
第三阶段,规范阶段。低指挥,高支持。从相信自己到相信学生,班干部可以做的事,班主任不必去做,小组长能做的事,班干部不必去做。在这个阶段,要帮助班干部树立威信,也要防止班干部犯管理错误。
第四阶段,成就阶段。低指挥,低支持。教师授权要循序渐进,分散给多人,而且要勇于放手。授权阶段,大事精明、小事糊涂就好。
总结一下,班级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对应以下情况:
组建阶段:指挥式管理。我来决定,你来做。吓一吓,恩威并施,树立教师微信。
磨合阶段:教练式管理。我们讨论,我来决定。选一选,识人用人,找出合适班干。
规范阶段:支持式管理。我们讨论,我们决定。扶一扶,支持帮助,培养班干能力。
成就阶段:授权式管理。你来决定,你来做。放一放,分权授权,民主自主管理。
跟孙中山设计的“军政-训政-宪政”是同一个思路的。
四、我的想法
这本书涉及了很多易懂的心理学知识,也有很详细的操作方法,比如“爱心是不是做好班主任的关键?”、“如何让学生喜欢你?”、“如何对付破罐子破摔的学生?”、“如何应对叛逆的孩子?”、“要不要和学生做朋友?”、“严一点好,还是宽一点好?”等等。
看这本书时,觉得很享受,因为迟老师说的七种武器,四个阶段,我平时的工作也有做,只是我没有深究原因,没有总结成书面语言。尤其是班级的四个阶段,我反思了做班主任的七年,有两年是我特别开心和轻松的,这两届学生我就是严格遵守这四个阶段开展工作的。
工作的第三年,我担任七(8)班的班主任,这是我做班主任最轻松愉快的一年。
组建阶段:开学时我就严格要求学生做好仪容仪表的整理,对于穿拖鞋、没穿校服、头发长的学生,我直接批评了。开学后我迅速写了班级“军训”方案给副校长,我专门用了一个下午给他们训练,分为站军姿、蹲下、原地踏步、唱军歌几个环作。一是让他们收心,二是锻炼他们的受挫力,他们觉得辛苦又好玩,而且同学之间很快就熟悉了。“军训"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班规,他们叫苦连天。
磨合阶段:根据自荐、推荐和我选人组建了班干部团队,进行了简单培养。鼓励优秀生把握初中的第一年,打好基础。也趁机打压了一下几个调皮的学生。
规范阶段:班级进入正轨,我只要偶尔引导一下班干部工作。调皮学生也逐步有了集体责任感,再加上班干部会看着,我偶尔找几个比较爱玩的男生聊聊天,哄哄他们就可以了。
成就阶段:有一次我去教研回来看到桌面有一个班干部会议记录,分析了优、中、差的学生分别有哪些,哪个班干部负责找谁谈话,体育已经考完试,把体育课分给了各科,并让科代表跟科任老师协调是上课还是科代表布置任务等等。班级大小事几乎不用我插手,成绩从第8名进步到第3名。
之后的几年总有不尽人意,我不断调整的地方。直到2016年遇到了九(6)班,我又找到了那种感觉,不过遗憾的是,我到最后也没敢放手。
这本书让我把之前的实践和现在的理论结合,有了更深的印象和更明确的方向,也更加笃定了我接下来的班主任工作的开展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