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被俘后,在船上,元军队长张弘范知道文天祥的声望高,有号召力,就逼他写劝降书,劝还在坚持抗元的张世杰等人投降,文天祥写成了爱国诗篇《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张弘范一看,忍不住连连称赞:好人!好诗!于是将诗作收藏起来,竟然不再逼迫他写劝降书了。
一、南宋朝廷的殊遇
文天祥原名文云孙。1256年,二十岁的文云孙参加科考的殿试,在集英殿答对论策。
当时宋理宗赵昀在位很久了,一直懒得过问朝政,不管国事,文云孙以“法天不息”为题写了一篇议论文,议论治国之道与策略,他的文章洋洋洒洒一万多字,不用草稿,一气呵成。
理宗当场阅卷,看完很震撼,钦点他为进士第一名。
同时,考官王应麟也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史实作为借鉴,表达了论者的忠心肝胆,好似铁石一样,坚定有正气,我朝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啊。”
宋理宗高兴地评价他:“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于是,状元文云孙改名为文天祥,改字为宋瑞。
皇帝对文天祥的评价,一方面,是朝廷给予他的特殊恩遇,就像一顶金光四射的道冠,罩住了文天祥的灵魂,此后一生为南宋朝廷尽心竭力,披肝沥胆,死而后已。
另一方面,反应了宋朝廷期待天降奇才,给大宋带来祥瑞,实现国运昌盛。
也反映了主政者不想费心,希望多来些优秀人才帮忙费心,但爱其才,却不用其策,注定了是空想。
所以,当元军打过来时,投降派宦官董宋臣和宰相贾似道主张迁都逃跑,文天祥“以一人心安社稷”,狠狠弹劾他们,可是皇帝不理。文天祥得罪了这几个权臣,只能辞职。
后来又被起用,但更多的是被打压,被贬官,文天祥厌倦了这种反复折磨,37岁时就申请退休了。
1275年,南宋朝廷被元军包围,皇帝下诏,令全国各路兵马进京勤王。
文天祥捧着诏书痛哭流涕,果断响应,并发出救国号召。由于文天祥是当朝状元,又气宇轩昂有正义,各路英雄豪杰纷纷响应,不久就聚集兵士达上万人。
南宋朝廷得知此事,命文天祥率军前往包围京师临安府。
文天祥的至亲好友都劝他,现在元军兵分三路南下,攻破京师以及周边,进逼内地,势如破竹。你以区区一万余人,还是乌合之众,发兵去京师,与兵力强大的元军对抗,这是以卵击石,白白送死。
文天祥说:“当下局势我也知道。但国家养育百姓三百多年,如今有危急,需要征集天下的兵丁,如果没有一人一骑驰援救助,这是多么大的悲哀。
所以我不能顾虑太多,哪怕以身殉国,希望能激励天下忠臣义士奋勇保国。我们可以靠仁义而立,靠人多而成,如果都能做到这样,那么国家就有保障了。”
文天祥捐出全部家产作为军费,招募兵丁,历尽千难万险,无奈南宋朝廷内部多数主张投降,少数坚持抗元,他的各种抗元策略,朝廷上下无人搭理。
在争论不休、犹豫不决中,南宋军队节节败退,全国各地相继失守。文天祥被迫一边逃亡,一边组织当地力量抗元。
1279年南宋政权彻底灭亡。全国所剩不多的抗元力量,有的在隐蔽积蓄,有的人为了掩护文天祥被捕,被杀。最终由于叛贼陈懿的出卖,文天祥被捕。
二、元朝廷的殊遇
被捕后的文天祥绝不跪拜任何元军官员,反而受到以礼相待。元军设宴犒军时,队长张弘范诚恳有加地对文天祥说:“您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但大势如此,谁也没法改变了,若您能改变心意,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失宰相之位。”
文天祥想到国破家亡,含泪说:“国家沦亡却不能补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
张弘范听他这么说,为他的仁义忠诚所感动,不再多言,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
这时候的元世祖忽必烈已经在多方多次搜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员,降臣王积翁说:“南宋人中没有比得上文天祥的。”
忽必烈派各等人去劝降文天祥,都没有用。后来甚至派出南宋皇帝去劝说,文天祥也只是客气回礼,并不多言。
于是忽必烈亲自召见,问他:“你有什么愿望?”
文天祥博学多才,爱国爱民,他知道元朝的百姓也是百姓,他也懂得大势所趋,元朝皇帝已经仁至义尽了,所以这样回答:“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
可是忽必烈还是不忍心,急忙挥手要他退去。
朝中重臣十人一起上奏皇帝,请求释放文天祥为道士,忽必烈很犹豫。奸臣留梦炎不同意,说:“文天祥放出后,又在江南号召抗元,置我十人于何地?”忽必烈沉思不决。
有人建议干脆答应文天祥的要求,处决他,免生后患,忽必烈想了想,同意了,不一会儿又下诏不能杀,但文天祥已经遇害了。
后世人这样评价文天祥:“此人心如铁石,元君百方诱之降,终不屈,可谓万世不磨。”
三、解读文天祥
文天祥内有卓越的才学,外显一身天罡正气,被南宋皇帝评为“天之祥,宋之瑞”,让元军苦苦找寻,不忍加害一二,反而始终以礼优待,甚至愿以宰相之职厚待,他也不为所动,实在不愧为中华历史上的祥瑞之士。
很多人认为,文天祥选择殉国,是受了孔孟的“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思想的影响。
事实上,从心理学角度看,文天祥的内心纯正专一,甚至有些心理洁癖。这样的心理若受到高度肯定,必然予以同等高度回报。
他对国家就像对父母一样,忠诚,感恩。甚至,比对父母更忠诚,更感恩。
有句话:“士为知己者死”,就反映了这一心理学现象。文天祥在殿试时受到皇帝的至高赞赏,钦点为状元,得到神圣的评价“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这意味着皇帝认为文天祥是大宋王朝的救星!
这是对一个人价值至高无上的认可和肯定。所以必然换来文天祥至高无上的回报:同生共死。
其实孔孟思想并不是仅仅忠君,而是为民。所以孔子孟子都会周游列国,推广他们的治国理念,而不只为某一个诸侯效劳。
孔孟所提倡的“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中的“仁”与“义”都不意味着为某个人,而是为大众。
比如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不顾一切,导致蜀国国势日下,就不是仁义之举。
因此,孔孟之道,是符合普世价值观的。所谓“儒”,就是“人”+“需”=人之所需。
因此,有朝代更替,有替天行道,很多儒生能接受朝代更替,只要继续为人民服务。
文天祥最后藏在衣带里的遗书,虽然写着孔孟之言,但并不意味着是孔孟思想约束了他,并不是因为孔孟思想他才去殉国。
恰恰相反,他选择殉国,因为他认为自己必须回报大宋王朝的恩遇,与之同生共死。他怀揣孔孟之言,是感觉愧对满腹才华和平生抱负,他希望孔孟先师能理解他的苦衷。
文天祥就是这样一名纯阳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