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当你想起一个人的时候,ta突然就来微信或电话了;或者当你想着自行车今天可千万别掉链子的时候,它偏偏就在此时不争气了;甚至老板走到身后,你在内心祈祷ta不要和你说话,不要和你说话,可ta愣是停下来,开始问一些你不想回答的问题……
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一
这段时间整理了以前的照片和笔记,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2008年的一篇观想笔记居然很大程度上在2010年的欧洲旅行中实现了。
观想笔记:
“我和妻子在意大利的威尼斯,泛着贡多拉在碧绿的小河巷穿梭,贡多拉的船夫唱着优美虽听不懂的意大利民谣,伴着微风轻吹在脸上,舒服极了。”
事实上,当时在威尼斯旅行,我们曾经一度觉得20欧元/人次的贡多拉太过昂贵,但最终依旧支付了船费,这才实现了上述笔记中奇妙的异域体验。
观想一词出自当年非常流行的一本书《秘密》,它指导人们通过闭上眼睛想象愿望实现时的场景,来启动所谓“吸引力法则”,进而实现你的愿望,想象中的细节越多,愿望越容易被实现。
二
后来随着阅读量与阅历的积累,看到了更多的一些证据支持了这个有趣的现象。比如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随机抽了一个班级20%学生的名单,并告诉他们的老师,这是经过大量研究后得出的最有潜力的学生,一段时间后,这些名单上的学生果然有了惊人的进步;而后罗伯特又指出之前的名单搞错了,数月后,那些有惊人进步的学生又回到了原地。
事后有学者分析,也许老师们不自觉地对“最有潜力的学生们”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
又如“随机分组双盲实验”是非常标准的新型药物测试标准,如果说"随机"和"分组"易于理解,"随机"是为了证实新药有效的普世性,"分组"是为了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那"双盲"又起着什么作用呢?原来,经过大量的时证研究,存在着一种“安慰剂疗法”的现象,即哪怕医生给患者糖丸,但告诉病患其为特效药,依旧会有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得以痊愈。
安慰剂疗法也解释了为何我国古代的“舞大神疗法”和“香炉灰拌氧化二氢疗法”能产生作用并经久不衰的原因。
三
以上这些现象归结起来可以浓缩为四个字:心想,事成。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必然,但能大大增加愿望实现的概率,谁会不愿意呢?值得注意的是,发起愿望时可千万不要说“不要”哦,人类大脑很奇怪,当你说:
“千万不要去想老虎;
千万不要去想一只白老虎;
千万不要去想一只奔跑着的白老虎”。
这3个画面依旧会强行出现在你的脑海。生活和工作中的事件也一样,想着灵感不要用完偏偏这天就写不出文;祈祷编辑别拒稿还偏偏就被拒稿,因为越排斥的东西往往就越清晰,越清晰往往就使它越强大,最终排斥的事件会成为现实。墨菲当年就是因为有这样一根毒舌,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条“墨菲定律”。
四
从更科学的视线解释吸引力法则笔者猜测可能是这样的。当企业有了明确愿景,当个人有了明确目标,当时间巨轮向前翻转之时,所有相关信息出现时就会被你轻易捕获;所有出现的选择你也会通过行动往愿景或目标的方向去靠;所有机会窗口打开时,你也会设法去牢牢把握。
萨特说,人是过去一切行动的总和;
亨利福特说,无论你觉得你行还是不行,你都是对的。这些过来人总能留下令人醍醐灌顶的金句。
回到文章开头的几个情景,现在你应该知道发起吸引力法则的正确姿势了吧。
总结:
1. 观想的内容细节越多,愿望越可能实现。
2. 罗森塔尔效应和安慰剂效应,都是吸引力法则的具体体现。
3. 大脑无法分辨否定词,排斥越强,被排斥对象就越清晰,被排斥内容越可能发生。
4. 人在有具体目标后,相关信息,选择,机会会自动牵引你导向并实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