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代学过傅雷家书的一些节选文章,但是当时我是个不爱看书,也不爱学习,也不爱惹事生非的好学生,没有热爱的,没有讨厌的,说是平淡如水还是碌碌无为呢。是碌碌无为是肯定的,因为平淡如水是一种人生制高处,是起点也是终点。我们从出生就在向这样的地方前进,每个人到最后都会回到生命开始的地方。所以平淡如水是不可说的目的地。
真正认识到傅雷,是今年利用上班休假的时间跑到学校图书馆在逛书架时发现的一本长得很好的书,果麦出的《傅雷谈艺录》
拿下来找到作座位坐下,看完第一页我就放不开手了,关于文学,关于音乐,关于艺术,关于他自己的一些事情,其实都是关于我们人类的事。如何去对待自己和这个世界。而且这个世界的美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看着半个多世纪前的文字,我不知道要怎样的深呼吸才能抑制住我全声的颤抖。我好像又打来了一个世界的大门,光从门里照过来,这边的世界变得更加的清晰了。
因为最近一直在欣赏熊培云老师的文字和吸取他的思想,意识到我和他多么的相似,却又多么的遥远。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中文译本也只有傅雷能全全传递他深沉的思想。今天看这本新整理出版的《这难得的世间》傅雷讲自己,讲傅聪,讲妈妈。
自己的成长求学之旅,在一百年前的时候出国留学在我看来真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境地。他很年轻就学有所成,回国教授。磕磕绊绊,兢兢业业的努力生活。
关于傅聪
他很小(三岁)听到古典音乐就会变得安静,文章里,傅雷通过对侧面的描写对自己的儿子的赞扬真是一种要上天的感觉。到七岁半开始学钢琴,进步神速,就从学校退回在家里进行青少年时期的培养,英语,代数,几何,诸子百家,各种各样的文学知识,道德观念,以此来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与基本逻辑。真是不像现在这样有很多的家长还在要求分数,只是因为孩子拿了好分数和名次可以拿来炫耀自己基因的良好,我觉得这不是喜欢孩子而且喜欢分数,不是喜欢分数而且喜欢被羡慕,就是纯纯的自私行为。
傅聪一直在音乐中从未离开,虽然期间有不安分守己的时候,最后临近成年的成长最终决定傅雷肯定傅聪的音乐道路。他每天在琴上工作七八个小时,衣裤尽湿。我很庆幸,如今能这样做的人越来越多,因为我们知道这就是我们活着的意义。他出国比赛,演奏肖邦的钢琴曲得到波兰专家的重视,最终留在波兰学习。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学习意志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看到琴就坐下来,听到音乐就忘记所有的“无我”境界,综合个人的成长中汲取到的文化艺术修养,融入自己的精神,表达出现实的音符,最终深深的折服了身边的各位老师同行。七十岁高龄的塔里潘洛夫人评价傅聪:“富有很大的才具,真正的音乐才具,除了非常敏感以外,还有热烈的、慷慨激扬的气质,悲壮的感情,异乎寻常的精致,微妙的色觉,还有最难的一点,就是少有的细腻与高雅的境界,特别像《玛祖卡》中表现的那种绝无仅有的典雅和节奏。”
傅聪都思想与实践中间,在他对于音乐的深刻的理解,中间有一股灵感,达到了纯粹的诗的境界。那是因为他融合了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和具备的民族精神。
傅雷说,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节,最后才是做钢琴家。这个对每个人都适用。
关于母亲——妈妈永远是最苦的那个
书中的文字透露的是深深的对母亲的爱,因为父亲早亡,母亲一人带他长大。从心底里对母亲的爱,赞美了世间的每一个母亲。“母亲啊,你的爱啊!你的伟大啊!你的无微不至的爱啊!你的真诚彻底,无目的的爱啊!”至善至美!
摘录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过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名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
世界上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无愧于心。
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自我做不到的事千万别要求别人。自我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评自我,先改正自我。
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把人格教育看作主要,把知识与技术的传授看做次要。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的教育重点,应当在伦理道德方面,不能允许任何一种生活锁事违反理性和最广义的做人之道,一切都以明辨是非,坚持真理,拥护正义,爱憎分明,守功德,守纪律,诚实不欺,质朴无华,勤劳耐苦为原则以及全面的生活修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