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是由张艺谋执导,于1994年上映的一部电影。影片讲述了福贵一家历经苦难仍艰辛地活着的故事。福贵和家珍经历了家破人亡的痛苦、有庆车祸的苦楚、凤霞难产的诀别,他们就像大时代中风雨飘零的两根苇草,无根无依,任凭命运的玩弄。这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但却演绎着人生最不平凡的命题——“活着”
No.1也得熬着,也得受着
在影片中,当福贵得知痛不欲生的春生决定自行了断之时,他说:“不管怎么着,也得熬着,也得受着。”满面愁容的春生和历经风霜的福贵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中,演绎着最温暖朴实的人心。里屋,家珍缓缓推开了门,轻轻说了句:“春生,外边冷进屋里坐吧。”屋里昏黄的灯光倾泻而出,映在春生躲在暗处的脸庞。因为有庆的死,家珍苦苦执着于对春生的恨。但是现在,她放下了。面对易逝的生命,她选择释怀,一种最简单也最不易的方式。一句“也得熬着,也得受着”诠释着福贵的生存哲学、春生的万般无奈以及家珍的宽厚与包容。
福贵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定要活着回去”,家珍则是把“只想过安生日子”挂在嘴边。他们对生活的定义就是活着,仅仅是活着。就像余华在《活着》的自序中写的那样:“人之所以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其他事物活着。”这是生活的底线,也是最形而下的哲理,但却是福贵一家穷究一生的信仰。
No.2无为胜有为的结局
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除了福贵和一头叫福贵的牛活着之外,他身边的亲人都已逝去,似乎福贵活着的意义就是见证其他人的死亡。但是在张艺谋的《活着》中,他修改了小说的结局。福贵、家珍、二喜、馒头(凤霞的孩子)仍祥和快乐地生活着。电影不再宣泄小说中“死亡哲学”和生活的冷漠,而是多了些平淡、多了些温情。
这种结局方式不同于《红高粱》结局的炽热、《大红灯笼高高挂》结局的可怖,而仅仅是一个生活片段的展现。但是平淡无奇的结局却处处流露着生活的不易与可贵,似乎福贵一家的悲剧已经戛然而止,似乎所有的苦难都已终结。它为“也得熬着,也得受着”作了最好的注解。
老谋子曾说:“之所以这样结尾,就是向观众展示:这就是普普通通老百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就这样平平常常地过。”他把《活着》从故事变成了生活,从书中搬到了现实,这是“无为”却胜过“有为”。
No.3一个和自己较劲的导演
从《红高粱》一路走来的张艺谋,身上贴满了第五代导演的标签。似乎乡土情结、历史哲思、象征语言都已成为他的印记。但是1994年《活着》来了,这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这里有笑有泪、有喜有悲。
导演张艺谋收起了自己所有的技巧,放任演员来演绎生活。影片中的色彩、画面都不像他之间的电影那么考究,而是简单化、生活化。甚至有人说,这是回到第三代谢晋的风格。无论《活着》是回到谢晋也好,是向过去挑战也罢,不能否认的是张艺谋仍在和自己较劲。“对我来说,不去造势、不用造型、意念的方法去营造氛围,不搞民俗、不猎奇,老老实实,实实在在地讲故事,这就是一种进步。”
写在最后的话:
在张艺谋的电影中,《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活着》是我最喜欢的三部。无论是《红高粱》的炽热、《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冷峻,还是《活着》的温情,都诠释着张艺谋对电影的理解。这里面有艺术的渗透(酒祭、挂灯仪式、皮影戏),也有对人生的阐发。有对生的追求、死的尊重,爱的信仰、痛的体悟。
张艺谋说他所信奉的是:“把艺术还给世界,把世界还给人,把人还给自己。”
这是电影,张艺谋的电影。
我是约克镇的疯子,和我一起疯看电影吧!欢迎交流、点赞、关注哦~看文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