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事情起因:
我在一篇文章(链接: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中,看到一个用于印证“穷人思维”的例子。
如下:
我对其中一段话产生了好奇。
“只要小贩不把这50卢比全花掉,每天省下5卢比用于第二天进货。由于复利效应,他们只需要50天,就不用再去借这1000卢比的本钱了。从此,他们收入就会节节攀升,这样美好的结果,几乎是触手可及。”
复利效应就是利滚利,把得到的利息继续投入到本金中,这个我是知道的。
这个案例的复利,就是一天节省5块钱,投入到进货资金里。
具体解释一下就是:
第一天,找富豪借1000块,营业额1100,支付5%的利息和本金,一共还给富豪1000*1.05=1050,净赚50块。
第二天,只用借995,营业额还是1100,还本付息一共995*1.05=1044.75,债务比第一天少了五块多,这意味着第二天净赚1100-1044.75=55.25,比第一天的利润多了五块钱呢!
长此以往,确实不用多少时候,净赚就能超过1000块,穷人能脱贫。
2
正因为我觉得复利效应不可能需要50天这么久,于是拉了excel表来算。
结论:按照标准的应用题条件,营业额=1100,利息=5%,每日开销=45,只需要20天就能够摆脱举债做生意的困境.
和文章里的50天差很多!
但在我质疑小编的时候,得到的却是“你理解不了,不怪你,你还能治”的讽刺,疑问并没有得到任何解答。
我算的数据,比文章给出的数值少了一多半呢,明明更励志、更能反应贫穷短视思维的危害呀!
我不是经济学的行家,我想,可能有别的算法?而且,我这个结论是理想情况,就算有偏差,
我不信差那么多。
3
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怀着一颗好奇心,我通过简单的搜索,锁定数据的来源,下载了相关著作,中文版《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英文版Scarcity: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
结果我发现,在原版书里面,清清楚楚写着只要“30天”!这就非常合理了,如果原文是30天,我肯定不会这么困惑。
事已至此,我以为是第一个原创作者数字抄错,导致一个人错,错了一大片(此文被多个平台转载)。
结果,我打开中文版著作,发现thirty被翻译成了50,嗨,原来从来源就出错了啊。
《稀缺》被标榜为经济学畅销书,结果,连机器翻译都不会出错的一个thirty,被翻译成了50,而国内的写手,在引用此案例进行创作时,直接抄过来,偏偏遇上我这个刨根问底的好奇宝宝,于是引发了以上波折。
反思
4
报了写作班之后,我看文章不再是一个读者,而是一个解构人。
我喜欢一边读,一边观察文章的构架,有时候收集上面的事例和结论金句,扩充自己的素材库,因为我要写出逻辑严密、文笔流畅的文章。
这也导致我并没有透过复利效应的例子,直接去看文章想要讲给我讲的道理——贫穷思维让你一直穷,过去不按照思维生活,总有一天按照生活来思维。
你看,上面的金句其实我根本没有提炼总结,因为它早就被编辑标红加粗了。
我又觉得,原来编辑嘲笑我理解能力有问题,有ta的歪理——不喝鸡汤,去挑骨头来啃,你是不是理解能力有问题哦?
我最近认真剖析了市面上的爆款文,发现,其实文章的套路很简单,因为编辑把该看的精华部分都做了标记,读者只需要喝熬出来的鸡汤精华,对于鸡肉从何而来,真的不用太care。
所以,从写手的角度讲,文章的案例怎么选,真实度几何,随便搞搞,差不离得了,为什么要较真?你看文章,就记金句和道理呗,质疑案例的数据,钻牛角尖了吧?你算出了20天,文章的数据是50天,反正都可以论证“贫穷思维”的危害,还不够吗,对文章主旨没有任何影响。
这就导致很多人喜欢编造故事,既然30和50天我可以混淆,那我再另起一文,说有位朋友得癌症死了,他得的是胃癌还是肺癌,还不是我一根笔杆说了算?都是为我的主题(养生、别熬夜、比拼事业也要比拼健康等等)服务啊。
现在的文章,大家看多了也知道,常见结构就是“故事+评论+故事+评论……”,还有“故事+故事+故事+评论123……”
不是说这种写法烂大街,而是我发现,不少博人眼球的100000+文章,里面的例子,经不起推敲,甚至可以用危言耸听来形容:
我有个朋友,不养生,他后来死了/花了大钱治病。→你得养生,去医院开药的两分钟,能花掉你三个月工资……
我有个大伯,不理财,儿子结不起婚和他断绝关系(反正大伯他结果很惨就对啦)。→你得买(我推荐的)理财。
我有个朋友,来大姨妈依旧吃香喝辣,后来切了子宫。→你得买(我推荐的)养生茶
我隔壁的叔叔,离了婚,后来沿街乞讨(反正结果很惨很触目惊心就对啦)。→男人啊,你要对女人好一点,家和万事兴……
别不信啊,吓唬人的例子俯首皆是:
5
很多文章的使命就是,赢得点击率和阅读量,最终成为爆款,达到为平台吸引粉丝,做大流量的目的。
标题取好了,蹭得到热点,勾起广大群众的高潮,它对那个平台就非常有价值。
可能写手的心理是这样的,反正,你是看了我的标题点进来的对吧,你也要来看我讲道理对吧,那些金句和道理,我都标黑加粗了,你千万别和我的论据较真,例子我举了,道理我也讲了,我的文章给平台带来了100000+,over
说夸张的故事,引起读者共鸣,挑动神经,给他们一个好的阅读体验,如果再有心机一点,制造焦虑,卖卖产品,本身没错。如果你讲故事的能力很好,故事编排引人入胜,让读者看得津津有味,然后去买产品,去转发、点赞,那你真的很棒。
但是,提笔运用案例和故事前,我觉得检查案例的可信度必不可少,就算要编、要调动读者焦虑情绪,也要小心行文,不要让文章失去可信度。
励志鸡汤文章为什么一直很火,因为它有市场需求,人们需要正能量,需要鼓舞,急于看一些暖心的好句子,看总结性的文字,而对于用来说明道理的故事,对于鸡汤的“食材”,读者其实并不重视。
由于新媒体文章以读者需求为导向,这也导致写手不会注意“食材”,反而花很多心思去研究“烹饪方法”(文笔)和“摆盘”(结构)。
可是,食材不好,终究会有“变味”感觉,此番钻牛角尖的经历,警醒了我:
1,新媒体写作也好,传统写作也罢,只要你想表达观点,就离不开摆事实讲道理。而我们所用的“事实”,一定要禁得起推敲。
2,如果没有那么多素材可以拿来说明观点,自己可以杜撰,但是,要把它处理得至少看上去“真实可信”,切不可夸大其词。
3,如果发现素材的数据或者关键信息有问题,一定要多方查证。你写的文字是你自己的口碑,你得对它们负责。
作者:君子地,一个很轴的学习者。(公众号:君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