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100字,四个板块(简要回顾、学习心法、收获转变、十宗最),大约需要6分钟。
一、相遇到迷恋
我和很多人一样,都是从“罗辑思维”转战“得到”的。大概是5月底或6月初吧,也就是“得到”刚上线,就下载并注册了,算是最早的一批用户。当时,得到内容还比较少,对于购买付费专栏也不是太接受,但我还是常进来逛逛。
6月下旬的一个中午,突觉灵光一现,想到每天读纸质书枯燥,刷公众号太破碎,人家敢收钱肯定有那份自信和实力,何不试试?于是,我当即就订了《商业内参》、《槽边往事》、《前哨》、《音乐会》4个专栏(因为最初使用微信后改为手机登录,查不到具体购买时间了),而这也带来了我在“得到”最大的遗憾,详见附件。
真正使我对“得到”产生黏性的应该是8月份《精英日课》上线,其一我是万先生的忠实读者,其二我非常喜欢这个专栏的内容,其三这个专栏是日更新。
出于对“得到”生产品质的高度认可,接下来,只要有新产品,都会购买。哪怕我听到至少两位老师对订阅太多专栏持反对意见,也没有丝毫犹豫,就是买买买。同时,还积极鼓动朋友买,有时甚至为别人没有当场购买而生发出“恨铁不成钢”之感。至今,“得到”所有产品,我只有两个专栏和两个小课题没有购买。
为了对得起这些高质量的知识产品,我只有在“得到”上花更多的时间,遂把微信朋友圈关了,有些应酬推了,甚至每天读一小时纸质书都被挤占了……于是,日均5小时是常事,有段时间,我还挑战过每天读完所有专栏,并逐篇留言。
最近一周,“得到”消耗了我手机电量的67%,第二名微信耗电11%。
至今,我已在“得到”连续学习239天,阅读书籍175本,用时2303小时。
二、榨干的清单
作为重度用户,不讲学习套路,是无法榨干“得到”每天为我提供的知识的。
(一)模式识别。学习之前,首先应该识别自己的学习模式,有的人擅长独自看书,有的人喜欢听讲,有的人最爱一对一交谈,等等,认清自己,找准方向,再踩油门。
(二)速读预习。音频为我们学习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与看不同,看,眨眼之间就可回看;听,一走神错过想回听却比较麻烦。这就需要听前速读,这一步追求的不是阅读质量,而是一个模糊的印象,也算是一种预习,以及多出“看”这个输入维度。比如每天早上出门前,我会把更新的十来个专栏用10分钟看一遍。有了这步,即使被地铁上乘客挤了一下、马路上避让自行车之类的打断,也能迅速跟上音频的节奏。
(三)高速听取。一般采用1.5倍速听,不要说自己不行,人是一个超级适应体,一周下来高倍速根本无障碍。著名的《连线》杂志2017年2月刊专门撰文讲了这种高效率学习技能,保持一定的速度压力你反而会更集中注意力。
(四)转述转述。这里借鉴了费曼技巧,每一篇文章我都会转述,同时用讯飞语记记录在锤子便签。大多数专栏知识密集度都比较高,一般我的第一遍转述惨不忍听,但第二遍就会好很多,实在不行就再来一遍。我的经验是,不要被原文架构束缚,只要核心知识点没有遗漏。
(五)两类输出。第一类每天尽量写回复,我的最低要求是至少写三条,估计《精英日课》、《日知录》、《经济学课》、《熊逸书院》四个专栏我的回复率能达到85%以上,《硅谷来信》、《大局观》应该在70%以上;第二类是根据内容和时间视情写,其它十几个专栏平均每天写一条应该是有的。大概在去年底,我开始发现写回复特别困难,有时一个小时都写不出一条,深感那种黔驴技穷的挫败。从过来人的经验看,值得庆祝,那说明一段时间的大量留言把我的知识存量几乎耗尽,而新的增量又没有及时补充进来,需要做的就是坚持,大概一个多月以后,随着新知的逐步融入,这种情况就消失了。
(六)编辑录入。讯飞语记还不能非常精准的体现我的转述,以及转述时有较多口语,为此,每晚我的复习,就是校正、编辑这些转述,效果真的非常好。
(七)复习固化。周末我会对重点专栏和其它专栏重点知识进行回顾,这当然是2倍速的天下。虽然“得到”已经推出了5套家庭背景声,但这些才是我的家庭背景声。
三、收获与改变
如今,我已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得到”的世界。至于改变,虽不能用今非昔比这种大话,但有一点我敢肯定,那就是自信。这种自信,不再凭衣着光鲜,也不靠夸夸其谈,而是一种由内而外,“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信。具体而言,支撑我自信的至少有三点:
(一)联结到一群人。智人之所以能一枝独秀,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靠的是“思想有了性”(出自《理性乐观派》)。世界进步,个人发展,都需要思想的交配和繁衍。“得到”让我联结到了当代中国的一批时代领航者,个个专栏作者都是人中豪杰,我每天都可以和他们互动;让我联结到了当代中国最上进的一群用户,他们在专栏里分享自己的智慧,在学习小组自由地发言,在微信群里继续苏格拉底式讨论。不断地思想交锋和砥砺,自然而然带来了思想的进步,而这群人,还在身后为我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财富。
(二)筑牢底层知识。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发现有些知识是相通的,这当然非我融会贯通了。我想到,既然物理学绕不开牛顿三大定律,那求知这件事,有哪些是绕不过的?也就是只要把这些永远绕不开的底层知识筑牢,再去整合不断融入的新知,久而久之,新知的融入就会形成意识自动化,不就事半功倍了吗?于是我开始尝试去寻找和固化这些底层知识,所幸,在“得到”帮助下,初战告捷。这可能得单独写一篇文章才能讲清楚,简单举几个例子吧。①演化论,算一个,我们看塔勒布的反脆弱理论,不就是演化论的一个小分支吗?又看,如今那么多创业理论,其实遵循的都是演化论;再看,系统论,也是演化论的分支……②无知论,我们所有的错误决策,都可归因为无知,小到和女友吵架,大到国家开战,都因为信息不对称嘛。所谓多见不怪,所谓大数据,所谓信息即权力,以及查理芒格的跨学科攻击,麦兹伯格的“意会”,杨绛先生说的想得太多书读得太少,都是为了解决无知的问题。③可测论,再莫名其妙脑洞大开的问题,用费米估算+贝叶斯法则,都可以逐步靠近真相,我们解决任何问题,包括创业,都可以模仿这个套路。
(三)获得一些洞见。如果说前两点太务虚,这点就要务实得多了,这一点也可以回答那些怀着复杂情绪的人,他们总是不时地问,“你学那些有什么用”。薛兆丰老师把近三个月的课总结为,“凡歧视必有选择,凡竞争必有成本,凡政策必遭遇对策,凡争夺必有妥协”,有了这四句话,再去看如今令人纠结的房价调控、城市拥堵问题,会不会有豁然开朗之感?熊逸举重若轻地几堂课讲清了周易的来龙去脉,你还信不信什么大师、半仙?严伯钧老师反复强调的“技术不是艺术的核心,艺术是表达上新的突破……”,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万维钢老师讲“喜欢=熟悉+意外”,就这一个套路就可以解决多少现实难题啊!吴伯凡老师最近一篇“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不等式”,让你交往不迷茫。还有好多,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一年了,首先感谢“得到”的征文活动,这就像一个善意的提醒,督促了我的复盘。
我知道,从求知到知道,有“得到”;从知道到做到,还得靠自己。
我也知道,“终生学习者”我是做定了,我需要的,是做一名优秀的“终生学习者”……
附件:
我和“得到”APP一周年的十宗最
1、最愉快,有新产品上线。
2、最震惊,“得到”微博转发了我一个小心得。
3、最兴奋,《精英日课》把我关于改革的那条留言作为范本推荐给了全体用户。
4、最得意,帅哥马想送了我一个专栏。
5、最温情,美女焦焦焦主动帮我解决了勋章问题。
6、最后悔,《卓老板聊科技》订得太晚。
7、最纠结,不是买不买,而是买了时间怎么安排。
8、最凄惨,为什么刚才我灵感迸发的那条回复还没得到精选。
9、最复杂,“周末加餐”,我又爱又恨。
10、最不爽,说好的心理学专栏还没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