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我曾经对我的几个朋友说过:中国足协的全称,应该是“中国官老爷画蛇添足协会”。
我认为,这个名称是最适合它的。没有比它更合适的名字。
我相信,大多数人肯定都记得某个经典小品中的那一句名句:
“什么运动最揪心?”
“中国足球!”
时至今日,那部小品已经播出超过十年。在这十年里,中国足球,尤其是中国男足,一次又一次地让全国人民感到揪心,一次又一次地让全国人民失望。
即使是世界级著名教练,也无法为中国男足带来多少真正的改变和进步。
久而久之,许多人甚至连失望都没有,连骂都懒得去骂,只剩下长久而无力的麻木。
这一切,全都是足协的主管官员们的“英明决策”所导致的成果。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从来不会吸取教训。
这句话,简直就是为中国足协的主管官员们量身定做的。
我相信,有一定资历的老球迷肯定都记得,早在2005年,中国足协就已经出台过强制年轻球员必须在比赛中上场的规定。
那条规定的具体内容是:凡是没有国奥队球员的俱乐部,在每一场比赛中派出的20岁以下球员不得少于两人,否则,该俱乐部本场比赛将被判0:3负。
结果呢?
当时的深圳俱乐部主教练立刻想出一条“完美无缺”的对策:直到比赛快要结束时,他才将一名年轻球员换上场;一分钟后,他又用另外一名年轻球员将刚刚被换上场的那名年轻球员换下。
真是一场完美无缺的闹剧。
很快,此规定就被当时的那一届足协取消。
傻子都能看出来,这种规定对年轻球员根本没有任何帮助。它不但不能提供给年轻球员锻炼机会,还会挤占球队的换人名额,把教练的手脚束缚住,让教练无法顺利地安排自己的战术。
但是,现在的足协主管官员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前任们的错误吗?
显然不能。
或许,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正在重蹈前任们的覆辙。哪怕有无数人提醒他们,他们也会装聋作哑,或者拒不承认。
自2017年起,中国足协强制要求年轻球员必须上场的规定堂而皇之地重新登场。而且,在最近三年内,此规定变得愈加严格,完全不考虑任何实际情况。
2017年,中国足协规定,每个俱乐部每场比赛的18人大名单中必须有2名23岁以下球员,其中1人必须在比赛中首发;
2018年,此规定被改为,23岁以下球员的出场数量不得少于外援出场数量,并且其中必须至少有一人首发;
2019年,中国足协更是变本加厉,要求每队在每场比赛中都必须派至少3名23岁以下球员出场,只有往国奥队输送球员的俱乐部可以减少相应的出场名额。
于是,一场闹剧,迅速地变成无数场闹剧。
除了少数几支真心实意地栽培年轻球员、并已经培养出几名资质尚可的年轻球员的俱乐部之外,每一支俱乐部都不得不浪费掉至少两个换人名额。除战略性放弃之外,他们不得不使用最大限额的外援,因此,他们必须给年轻球员预留足够多的换人名额。每到比赛即将结束之前的几分钟,球迷们总是能看到稚嫩的年轻球员们扎堆上场,又在几分钟后就被迫退场的奇景。
仅仅几分钟的上场时间,能带给球员多少提升?
更何况,中超联赛早已被指责比赛节奏太慢。
几分钟的慢跑,甚至是散步,能不能让年轻球员们活动开筋骨,都是问题。
更何况,许多有幸得到首发机会的年轻球员,也会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会被换下。
有一位因规定而被强制换上场的年轻守门将在上场之后不久便犯下低级错误,从而导致球队丢球。
甚至还有“门将变前锋”之类的笑话。
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中国的年轻球员们根本就没有合格的成长土壤。
他们的培养过程本身就是有缺陷的,强制分配给他们再多的出场机会,他们的缺陷也不可能得到改正。
恰恰相反,这种糊弄事的应付方案会对他们的信心造成严重的打击,会让他们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放在“凑数”的位置上。
如果有人不同意,那就请他们仔细思考这样一个事实——
在今年年初所举行的阿联酋亚洲杯上,中国男足当中没有一名23岁以下的球员。
你们说,这种揠苗助长式的规定的成果到底在哪里?
从我小时候起,很多人都在说:外行不能领导内行。
长大之后,我才知道,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在现实中仍有很多。越是口号喊得震天响的人,越是名不副实,越不会做实事。
管文化的领导,最没文化;管足球的领导,最不懂足球。
坐在主席台上看比赛的领导们,要么在打盹,要么在玩手机;
坐在会议室里制定规定的领导们,要么画蛇添足,要么揠苗助长。
他们,一遍又一遍地重蹈覆辙;
中国足球,自然也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在原地打转。
结果,观众们只能无奈地说出两个字:呵呵。
20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