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盘中,不停追问的问题可以采取一定的顺序进行,问题之间应该是步步递进的关系。一般说来,问题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信息层面、思维层面和假设层面。
第一个层面——信息层面,或者也可以说是事实层面。
叙述人对事件情境重现完成之后,必然会包含有很多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仅是事件本身的,也可能包括一些行业的或者有关的各种信息。追问的目的是要发现,是否遗漏了什么信息,是否有些信息并不是事实而只是叙述人用自己的认识替代了信息。
信息必须是客观的,必须如实反映事件当时的实际情况,不能有人为的加工。只有这样,复盘的时候,人们思考的起点才是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某个人的主观认识上,得出的结论也才能更符合事情本来的要求,才更靠谱。
第二个层面——思维层面,或者也可以说是逻辑层面。
信息被确认之后,必须往下走一步,那就是去探讨信息之间的关系,也要去探讨叙述人当时做事情的思考逻辑。通过对信息与逻辑之间关系的验证,来判断信息是否被误用,逻辑是否通畅,结论是否正确。
思维是行为的指导,逻辑是思维的方法,通过逻辑思维,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而针对思维得出的结论采取行动。这是我们一般的思维和做事的模式。从信息层面进入到逻辑层面,模拟叙述人当时的思维波动,思考他的思考,逻辑他的逻辑,然后可以慢慢探寻到他对于该事件的一些最根本的认识以及逻辑起点。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进入第三个层面——假设层面。
第三个层面——假设层面,或者也可以说是公理层面。
除了信息之外,假设层面的认识是一个人逻辑思考的另外一个基础,或者应该说,它是更重要的基础。
对假设层面的认识,会让一个人选择信息,一些信息会在他眼中显得突出,而有的信息,则可能会隐而不见。此外,它也会让人对信息附加自己的理解,对信息产生扭曲或者是强化。不管是选择信息还是对信息附加上自己的理解,都违背了信息的客观性原则,对信息造成了干扰,也就对后面的逻辑思考造成了干扰,对结论也就可能产生影响。我们熟悉的邻人偷斧故事,就充分说明了选择信息和对信息附加理解所导致的困境。
了解了叙述人的假设层面,基本上也就对他的标准有了认识,这可以在复盘的时候帮助大家有一个预判,过滤掉叙述人个人偏见对结论的干扰。
一般来说,复盘问到假设层面就差不多了,但是对于一些重大事件的复盘,则还应该更深入一步提问,目的是验证假设是否正确。这里的假设,包括对行业的共识,包括一些大家接受的常识,包括被很多人认为是不用思考的公理,等等。通过对这些假设层面的内容进行审视,如果能够发现新的假设,那么,对于事件的认识将会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层面,人的境界也会进入到一个新的更高层面,可以看到更高层面的风景,在更高层面进行竞争,赢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用问题来引导逻辑,这是最考验设问人功力的一种问问题技巧,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技巧。只有这种技巧,才能带领我们复盘成功。
逻辑必须暗含在问题之中,这就要求,问题之间是环环相扣的,同时,与叙述人的回答还要契合。这说明:第一,问问题的人对于问题的设置胸有成竹;第二,问问题的人对于叙述人回答的可能方向有所了解,自己预先已经做过思考;第三,设问人对于整个复盘流程中的不同事件有全局理解,能够拨开复杂信息的遮蔽发掘出它们之间简洁的逻辑关系,做好了功课。
在“不停地追问”部分,我们曾经提到了复盘中问题的三个层面:信息层面、思维层面和假设层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步步深入的,一个层面比一个层面更深入,一个层面比一个层面更能逼近事情的本原。三个层面之间,本身是符合大的逻辑递进关系的。
在用问题引导逻辑的过程中,问问题的方式有所不同。在开始的信息层面,要多用开放式问题,务求叙述人提供最多的信息。在假设层面的时候,因为指向更加明确,要多用封闭式问题。而在思维层面,则要根据实际情况去考虑是采取开放式问题还是封闭式问题。
作为一个成熟的职业人,作为一个希望不断成长的个人,看待复盘,应该采取的态度有两种:一是超脱,一是客观。
要超脱,就是要在自身之外看复盘。将参与复盘的自己与做事过程中的自己区别开来。参与复盘之中的自己,似乎是另外一个人,用另一个人的眼光和角度审视做事过程中的自己。从而能够冷静地看待做复盘这件事情,甚至是参与到对自己的无情剖析中去。
一个人在反省的时候,其实就是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在对话,是思考的自己与做事的自己在对话。很多人都有过反省的经历,有的人经常反省。荀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
团队复盘的好处,在于有更多的人来帮助你探讨和审视,能够发现更多的问题,找到更多的原因,归纳更本质的规律,自己因此能够成长得更快,我们应该心怀感激才对。
要客观,是说将复盘就是当做复盘,它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一个成长机会,而不是将复盘当做其他。所谓客观,就是站在“客”的角度,像个局外人一样如实观照,不附加自己的推理,避免情绪的干扰。
求。
真实,是叙述事件时候的第一要求。真实,实事求是永远是最重要的。在叙述的时候,除了真实,还应该全面和完整。
全面是指与事件有关的各方面信息都要提供,它无所不包,是一个横断面的角度;完整是指每一个方面的信息都很完备,它从始至终,是一个纵切线的视野。
真实、全面和完整、细节,是判断复盘中叙述的信息是否合格的三条标准。
复盘中,设问人和叙述人的角色并不是固定的。叙述人有什么关于行业信息方面的疑问,有关于假设层面的疑问,也可以提出来,跟参与复盘的人探讨。设问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回答。这样,大家就可以得出更全面、更准确的认识。
情境,包含着远远超过背景、环境等信息,一般来说,它包括三种“场”或者“流”。三种“场”是指信息场、思维场和情绪场。三种“流”是指信息流、思维流和情绪流。
“场”主要是强调空间状态,“流”主要强调时间变化。
“信息场”告诉我们,当时现场的外在环境“有什么”。比如当时是否有太阳,是否风和日丽,都谁参加了,谁在场,谁有什么语言动作,工具如何摆放。
“思维场”告诉我们,当时现场每个人自己“是什么”。大家是如何思考的,社会对于此类场景下的“潜在的共识”(或者说潜规则)是什么。比如在一个商务活动中,潜在的共识是,到了吃饭点要留客人吃饭,应该是作为主人的一方请客;如果是在第三方的地界内,则求人的一方应该请客;当然如果三方都相互熟悉,虽然可能与事情无关,则第三方应该请客,等等。
“情绪场”告诉我们,当时现场的人员之间“为什么”。他们处于什么样的相互关系之中,为什么会这样。两人之间是否有碰撞,人们是兴高采烈还是垂头丧气,是斗志昂扬还是丢盔弃甲,心理是否开始起冲突,等等。一种情绪弥漫开来,它会慢慢流淌,然后笼罩整个人群和现场。
“信息场”、“思维场”、“情绪场”的结合,形成一种“能量场”,也就是我们习惯说的“气场”,它笼罩在现场中每个人的内心,无处不在,最终能量按照阻力最小的方向发展,决定了当时人们可能采取的行动,这就是“会怎样”。
所谓情境重现,除了重现当时的行为外,重要的就是要重现当时的信息场(流)、思维场(流)和情绪场(流)。只有重现了这三种场(流),一个情境才可以说是相对完整地重现了,一种行为才有了理解的前提和基础。
对于信息场的复盘,有助于厘清项目或者行业的事实。对于思维场的复盘,有助于判断方法和思路是否正确。对于情绪场的复盘,有助于认识自己和他人。
“我当时是这样想的”,当人们回溯一件事情的时候,这是他们的口头禅。人们在反思、总结的时候,指向的目标大多数是这个。觉得某个人行为有古怪,某个人跟以前不同,也会咬着手指歪着头想:“他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在试图复盘他人的思维。
“我当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当时是这样想的……”这是很多人事后叙述的逻辑。之所以要进行如此叙述,是要证明行为的正当性。而为什么“当时是这样想的”,一般来说是信息场和情绪场的共同作用。
对原因的探寻过程,就是对事情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重新思考的机会,最后是能力的提升。
在提问题的时候,疑问还应该是均匀分布的。也就是说,问题不能够集中在事件的某一个流程或者某一个时间节点内,而是应该针对所有的流程或者时间节点。不同的流程有不同的问题,每一个问题就是复盘时候的核心,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答复,复盘该流程,通过对所有问题的答复,复盘整件事情。
①现在情况如何;②当初是怎么决定的;③让我们再审视下思考的前提。
复盘的时候,要问的就是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现在情况如何”复盘执行的结果,通过“当初是怎么决定的”复盘执行的逻辑和过程,通过“让我们再审视下思考的前提”复盘执行的基石,再结合“复盘的步骤”,我们可以做一个好的复盘,也可以期待得出好的方案,还可以期待获得好的成长。
关于复盘的内容,有一个简单的工具可以起到大作用,那就是清单。清单可以避免复盘过程中的遗漏,列清单的过程,就是一个对复盘事件关键点的审视和思考过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厘清关键点。此外,清单还可以让讨论变得更有成就感,每完成一个关键点的讨论,就完成了一个阶段性目标。清单也能够提醒我们注意进度和控制时间。
下面是一个在复盘时候可以用的清单框架:
在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必有一些隐含的假设作为确定性的前提,它们是思维的起点。正是在这些前提的基础上,我们建立思考的逻辑,构想计划,提出方案。没有这些假设,我们的思考和行为将无从谈起。
如果说“现在情况如何”复盘的是执行的结果,而“当初是怎么决定的”复盘的是执行的逻辑,那么,“让我们再审视下思考的前提”,则复盘的是执行的基石。
现在情况如何
现在做到什么程度?
当时定的目标是多少?
现在的结果和目标对比处于什么状态?
有没有当时没预计到的结果出现?
有没有当时预计过但实际没出现的情况?
……
当初是怎么决定的
当初决定的时候,是大家达成共识的吗?
有没有听取其他人的意见?
有没有让其他人畅所欲言?
我们当时是如何确定执行目标的?
支撑我们当初设置目标的依据有变化吗?
执行过程是怎么样的?
是不是完全按照我们的计划执行的?
为什么部门没有参加?
为什么活动没有做?
我们做对了什么?
我们做错了什么?
还可以采取什么新的做法?
……
让我们再审视下思考的前提
我们对事情的理解是对的吗?
我们的动机是符合事物本身规律的吗?
我们有没有想要搞什么公司政治?
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失败的根源在哪里?
如果是对成功的事情进行复盘,探讨为什么事情做成功了,则在清单中,可以包括这样一些问题:
这件事的成功,除了大家努力外,还有什么其他因素吗?
这些外在的因素是偶然的变量,还是我们预计到的事物?
成功是因为我们的行为和观点符合事物的规律吗?
……
如果是复盘他人,则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人做事之前的目标,而且只能观察到做事的行动,这个清单会有所不同。
可以包括这样一些问题:
他们取得了什么成绩?
他们都采取了哪些行动?
这些行动,哪些是符合规律的?
这些行动,哪些是多余的无用功?
这些行动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他们思考的逻辑起点,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吗?
如果是我们来操作,方法上会有不同吗?
我们会比他们做得更好吗?为什么?
大家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突破他们目前的困境?
盘开始的第一步,就是回顾复盘事件的目标。在回顾目标的时候,要确定所说的目标是自己做事时真正希望达成的目标。当一个目标被叙述的时候,要多问几个问题:这是自己当时要的吗?这是客户要的吗?这是最终的目标吗?会不会是用手段替代了目标?
回顾目标的时候,有一个简单有效的技巧可以注意加以利用,那就是将目标展示出来。所谓将目标展示出来,就是将目标一直很清晰明确地在某一个地方写出来,每一个参加复盘的人都能够看到,而且很轻易就能看到。这可以是写在白板上,也可以是投影在屏幕上。
回顾完目标之后,就应该进行结果比对。将结果与目标进行对比,找到实际的结果和希望的目标之间的差别。
结果与目标的比对,有五种可能产生的情况:①结果和目标一致,完成情况达到了所设定的目标;②结果超越目标,完成情况比设定的目标还要好;③结果不如目标,完成情况比设定的目标要差;④结果中出现了目标中没有的项目,是在做事的过程中新添加进来的;⑤目标中有的项目,但是结果中却没有该项目的完成情况,结果为0。这也可以视为结果不如目标,但是这种结果与目标的差距,是根本没有行动,与那种行动了然后没有达到期望值还不一样,所以单列。
回顾了目标,比对了结果,接下来要做的,不是去进行分析,而是要进行“叙述过程”这一步
过程叙述,目的是让所有的复盘参与人员都知道事件的过程,了解做的事情,知道细节,拥有共同的共享知识。这样,大家可以在相同的意义上讨论概念和问题。面对自我剖析得出的原因和结论,大家有可以判断的依据。叙述过程传达给复盘参与人的信息,必须尽可能和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一致,也必须尽可能和自己做事时候的过程一致。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推荐“照本宣科”的方法。在复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忍受自己虚荣
心的冲动和别人可能投来的鄙夷眼光,还是要照本宣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叙述过程中信息不出错或者少出错。
照本宣科的关键,除了要照着本子说之外,还在于要有一个“本”。
“本”从何来?来自对做事过程的文字记录。在复盘之前,自己对做事的过程用文字形式进行整理,就可以形成复盘中要照本宣科的“本”。
原来心中设想的丰富感,在落笔的时候可能才发现,这种丰富中很多可能是重复的,有很多相关的东西可能遗漏了。有的地方,自己写着写着觉得写不下去,认识不够彻底,思考不够深入,对于细节不了解等。只是写下来,只要写下来,就可以给你带来思考。
自我剖析,就是自己对做过的事情进行反思和分析,看看有哪些问题,有哪些成绩,并试着去找出原因,发现规律。
自我剖析是一个自我成长的机会,它让你自己解剖自己,自己先给自己扎一针,这样后面别人给你扎针的时候,你就有了准备,也能够对比,既在心态上已经有了准备,在思路上也能够对比思考。它让你用今天的眼光和能力去审视昨天的做法,自己努力去从昨天的行为中学到对未来有用的信息。它也能让你看到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有何成长。
自我剖析的时候,要客观,要能够对自己不留情面。
所谓可控,就是事情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包括时间和质量。半可控,是指事情只能部分由自己掌握,可以是时间不能完全由自己确定,或者是质量无法由自己完全把握。不可控,是指事情的完成质量和完成时间,由别人确定,自己最多可以沟通、协调、联系,但是,什么时候完成,做得怎么样,完全不由自己控制。
对于不同可控程度的事情,自我剖析时候问的问题和比对标准不同:
1)可控的:是否尽量做到了最好?是否至少不低于计划的目标?
2)半可控的:是否自己可掌控的部分做好了?是否为别人完成的部分留出了空间?是否为别人完成工作提供了尽可能的帮助?
3)不可控的:是否提前跟别人沟通?有没有敦促?有没有随时了解事情进展?是否可能部分参与支持?
经过这样的自我剖析,我们可以对两个方面有基本认识:①自己没有尽力的事情是哪些?②不可控的事情或者不可控部分中,自己出过力的地方是什么?无法着力的是什么?
然后,可以针对这些认识进行探讨,为什么会这样,可以怎么样,进而慢慢对事件有一个贴近本质和规律的看法。得出的这些关于本质和规律的看法,就是你未来能力的组成部分。
自我剖析,是自我成长的关键步骤。自我剖析不仅仅是自己去分析事情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对自身进行审视,看自己当时的思考和处理,是否听取了他人的意见,是否开放了心胸,从而实现“求内”。
前面的所有步骤,还是停留在事件本身的圈子里面打转,还是当事人自己的咂摸。而众人设问,就可以让复盘突破事件本身的局限,突破个人的见识局限,因为不同的人天然就会关注不同的信息,有自己不同的角度。通过众人的智力叠加,可以得到更全面、更可靠的认识。
关于设问的内容,在“第6章复盘的内容”中已经有论述。按照该部分提供的技术,列出问题清单,找到关键成功要素和失败的根本原因,可以更有效地推进整个过程。
关于如何设问,以及叙述人如何面对他人的问题,我们在“复盘中的三种角色”中有过详细的说明。
设问要多探索可能性,考察每一种可行性的条件,以及其边界。当这些被探讨清楚了后,问题基本上就一清二楚了。
总结规律是复盘的最重要内容,可以说,上面所有的步骤,都是为了得出一般性的规律,形成符合真相的认识。正确的规律和认识,可以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提升工作业绩,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但是,规律和认识并不那么容易就被总结出来,别太快做出结论。过于轻易或者过于迅速总结出来的规律,很可能是假的,不符合事物真正的本质要求。
问问题,找寻问题背后的问题,找出逻辑背后的逻辑,也就是柳传志在联想复盘中要求的找到根源性的问题和原因。
总结规律,主要是探究思维层面和假设层面的本质。总结规律的时候,要注意规律的边界条件。总结出来的规律,必须符合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