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生意是个司空见惯的词,市场经济的当下更是不足为奇。但不知道从何时起,中国教育行业中冒出来一个词叫“抢生源”。而且该词一出,发展迅速,瞬间崛起,甚至有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态。好不吓人?!
有人说,这是中国特色,是中国特有的。我说不是。不知道您是否还记得在四五十年代那会,我们很多科学家都不惜绕道回国,投入到国内大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那些事。他们为什么要绕道回国?难道直接回来就不可以?当然不可以。就是因为某些国家怕这些人将先进技术带回中国,帮助中国快速崛起,并与之相抗,造成潜在威胁,所以各种阻拦各种限令。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抢生源”,这充其量叫“防止人才流失”。诚然,这不是公开的赤裸裸的“抢”,但我们仔细想想,“抢”的目的是为了占据制高点,“防”的目的不也是为了阻止别人占据制高点,反而压制自己吗?这么分析一下,百般刁难地“防”不也是变相的“抢”吗?说的直白点,目的都是一样的,控制优质资源,保护即得并争取更多利益。
我们再回过头看看现在所谓的“生源”大战。无论是几年前的高校之间,还是现如今的中小学之间,各种“抢生源”的背后不外乎都是各种利益的纠葛。
各地将教育中的各种率作为地方官员,学校评价的标准。其实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将其作为唯一标准,或者作为核心标准,重要参数的话,那么“生源”的优劣就难免沦为筹码。而这些所谓的标注,参数就也难免沦为与个人利益相关的度量衡了。
所以,无论是“抢生源”还是前段时间各地反映出的“抢师源”都是一个道理。优质的师源也如同生源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稀缺资源。一旦这些成为某些利益的筹码,扭曲地变为某种评价的度量衡,那么各地如同割韭菜一样,疯狂掠夺的现象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