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群山回唱》在叙事上更加恢弘,整本书时间跨度非常大,从1949年到2010年,长达60年的时间,地域广阔,从阿富汗到法国,从美国到希腊。通过数十个直接或间接关联的人物故事,三代人的经历,完成了整个故事。
如果用图形来说明整本书的结构,我想说是一把伞,伞柄是故事的主线,随着时间的延伸,产生不同的故事,就像伞骨一样,他们看上去彼此独立,实际中间有着不同的牵连,紧接着在伞顶汇于一点,与伞柄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主体。
关于帕丽故事就是伞柄。
萨布尔在文中是一个典型的阿富汗穷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妻子在生下了小女儿之后死了,他又续娶了帕尔瓦娜。和前妻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阿卜杜拉,女儿帕丽,和帕尔瓦娜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刚出生不久就被冻死了,小儿子伊克巴尔。
文章的开始就写,萨布尔因为生活所迫,无奈只能把帕丽卖给有钱的人家。在描述这部分作者用了一个十分具有中东色彩的寓言故事,全文正式在这样的基调下拉开了序幕。帕丽被送到有钱的人家之后,度过几年快乐的时光,因为养父重病,养母带她远赴巴黎,在巴黎长大、恋爱、结婚、生子,在养母死后,她才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世,等终于可以找到一直以来生命中缺失的东西——她的亲生哥哥后,却发现他已经开始失忆,记不得帕丽是谁。在和自己同名的侄女那里,她了解到了失去她的这么多年,她的哥哥是如何惦念她,她终于知道自己多年来一直在追寻的东西,最后这团圆虽然还有遗憾,但却让人觉得惟其如此,才是真正的人生。
第一章 寓言&预言
这一章讲述了一个村庄来了一个可怕的魔鬼,他每到一户人家,那家人都要献出一个孩子给他,否则那家所有的孩子都要死,最后父亲没办法抽签选到了一个最爱的孩子,他想“砍掉一根手指头才能保住整个手”,后来因为内心愧疚,跋山涉水找到魔鬼,却发现孩子被磨掉了记忆生活很幸福,他不忍心破坏这种幸福,就喝了魔鬼给他的抹掉记忆的药水,终此余生,都在寻找着,总是觉得很重要的一部分,丢了。这个故事是萨布尔在送走帕丽的前一晚给他们两兄妹讲得睡前故事。
第二章 送走帕丽
紧接第一章,第二日,萨布尔就带帕丽去往喀布尔,送给被领养的家庭,他狠狠得打阿卜杜拉,但是阿卜杜拉还是要和他一起,他只能妥协。父子三人一路跋涉到了喀布尔。帕丽被永远的丢弃了,只有阿卜杜拉和父亲回到了沙德巴格。从此,阿卜杜拉和寓言中的父亲一样,终生都将在寻找。
第三章 关于帕尔瓦娜
帕尔瓦娜是帕丽的继母,作者拨转时钟回到了事情发生的时间之前。讲述了帕尔瓦娜的童年,她和她的双胞胎姐姐马苏玛德故事。
虽然是双胞胎,两姐妹却有着云泥之别,马苏玛像仙女一样,帕尔瓦娜就像石子一样不起眼,他们同时都喜欢上了萨布尔,当马苏玛坐在门前的高树上正欣喜的告诉帕尔瓦娜萨布尔就要和她提亲了,一时妒火中烧的帕尔瓦娜故意坐断了树枝,没想到让马苏玛摔成高位截瘫,从此她担负起照顾姐姐的责任。
最后姐姐不想再成为她的负担,让帕尔瓦娜把她带到沙漠中,把她留在那里,不要再管她。最终帕尔瓦娜听从了马苏玛,她把她留在了夜晚的沙漠中,这也成为了她内心最深处的秘密。
第四章 纳比舅舅的信
纳比是帕尔瓦娜的亲哥哥也是帕丽没有血缘关系的舅舅,更是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他是苏莱曼的司机,但却倾心于美貌的女主人妮拉,当他得知妮拉因为摘除掉子宫无法生育之时便酝酿了这个想法,适当的时候实施。
这一章是纳比给马科斯的一封长信,也可以说是他的遗书。长信中对整件事道明原委,并表达了他的忏悔和歉意,希望马科斯有朝一日可以找到帕丽,并告诉她事情的真相。
纳比在信中说出了另外一个秘密,原来苏莱曼是个同性恋,苏莱曼真正爱的人是“纳比”,纳比虽然无法回应他的感情,但是却在苏莱曼中风瘫痪后,他的妻子妮拉带着养女远赴巴黎后,一直陪伴在他左右。
他们像情侣一样生活了十几年,直至苏莱曼去世,在他紧紧的抱着苏莱曼渐冷的尸体失声痛哭的时候,我想他也是爱他的,只是他发现了这一点,但不愿承认。
第五章 见证者伊德里斯&帖木儿
伊德里斯和帖木儿是堂兄弟,在他们小的时候住在喀布尔,他们的家就在那纳比和苏莱曼的房子对面,后来由于战乱他们移居美国。
时间跳到2003年,他们都以长大成人,重返阿富汗,名为寻根,实为要回自己在战乱中被非法侵占的房子。这次出行中,伊德里斯遇到了在战乱中被伤害的小女孩罗诗,他承诺她,待他回到美国,会向所在的医院申请,带她过去治疗,并打算收养她,然而,待他回到美国之后,这个想法却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最终他食言了。
后来罗诗成为了一个作家,她写了一本关于自己经历的书,伊德里斯在去签售的途中忐忑不安,他担心罗诗认出自己,更担心那本书里写到他的背信弃义。罗诗第一眼就认出了他,狡黠的对他说了句:“别担心,里面没有你”。
这一章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伊德里斯在阿富汗回到美国之后,去一家阿富汗餐馆吃饭,这家餐馆的主人是阿卜杜拉,他有个女儿叫“帕丽”。
第六章 妮拉和帕丽在巴黎
这一章讲述了妮拉和帕丽在巴黎的生活,她感性富有魅力,是曾经小有名气的诗人,帕丽不知道自己是领养的,只是多年来隐隐感到自己和妈妈是如此的不同,没有继承她的美貌,也没有丰富的艺术细胞,她喜欢数学。
她们还爱过一个共同的男人,在不同时期,做过他的情人,对于妮拉来说,这是种伤害。
作者用了大段的笔墨来描写了记者对妮拉的采访。
帕丽在妮拉死后读到了这篇采访,她发现她从不了解妮拉,在这篇非常坦诚的采访中,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世,她不知道真相是什么,只是做好了心理准备,随时被告知真相。
第七章 伊克巴尔之死
前文中提到过,伊克巴尔是萨布尔和帕尔瓦娜唯一的孩子,也是帕丽同父异母的弟弟。
他们在战争中在巴基斯坦难民营度日,战后伊克巴尔带着自己的儿子吴哥姆回到沙德巴格——他们的家乡,却发现自己的房子已经被推平,取而代之,上面建造起了一栋别墅,别墅的主人是一个有野心的政治家巴巴江,他是战争中的既得利益者,表面建造学校,为镇上的人民付出很多,背地里却做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文章以巴巴江的儿子阿德尔和伊克巴尔的儿子吴哥姆的相识为主线。
在无聊的沙德巴格,同龄的阿德尔和吴哥姆成为了朋友,同时,他们之间又有着无法回避的矛盾。阿德尔的爸爸占了吴哥姆家的房子,还串通法官,烧了伊克巴尔的地契。
最后,绝望的伊克巴尔对别墅进行了一次袭击,被抓到后枪决了,还被冠以串通塔利班组织的罪名。
可以预见,如果文章继续写下去,吴哥姆和阿德尔必然会发生冲突,这不仅是两个人的利益冲突,更是两个阶级的对抗。但是文章在这里就戛然而止了。
第八章 整形医生马科斯
这一章用了不少的笔墨讲述了马科斯。
他是纳比舅舅托付的人。因为他在纳比舅舅在世的时候就来到了喀布尔,为在战争中受到伤害的人做整容,纳比是他的房东,他很感谢马科斯所为,不收房租。
他的家乡在希腊雅典,在那里有他年迈的妈妈还有萨莉亚,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意大利女孩。
她丑陋到让马科斯第一次看到她口罩下被狗吃了一半的脸忍不住呕吐起来,她是妈妈的朋友的孩子,小的时候,萨莉亚的妈妈带她来拜访马科斯的妈妈,最终把萨莉亚遗弃在了希腊。
在他探索世界的时候,是萨莉亚在家里和妈妈相依为命。或许他是爱着萨莉亚那颗纯净的灵魂的,才会把她的照片一直带在身上,或许这种情感早已升华为亲情。
我开始有些不理解,马科斯的故事看起来是孤立的,似乎和整体的情节没什么关系,为什么要补充他的故事。我想作者是在为每个人的行为去找一个依据,你了解了过去的他,就会明白他的现在和将来。
他对萨莉亚是始终抱有愧疚的,为他曾经的幼稚和肤浅,所以他能理解纳比的愧疚,会多年来一直寻找帕丽,并将真相告诉她。
第九章 两个帕丽相遇
最终章讲述了帕丽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乡,她去了沙德巴格,在那里她得知了自己的哥哥阿卜杜拉在美国,她终于鼓起勇气去美国寻找阿卜杜拉,但是阿卜杜拉已经不记得她了,他甚至记不起自己还有个妹妹。
阿卜杜拉的女儿,名字也叫帕丽,她和姑姑讲起,在她的童年,爸爸经常讲起姑姑的故事,她虽然没从见过姑姑,但姑姑一直在他们的生活中。
几年后,当帕丽在清理爸爸的橱柜的时,发现了一个盒子,盒子上写着”献给我的妹妹帕丽”,她把盒子交给了姑姑,盒子里面有张纸条,写于三年前,也就是阿卜杜拉刚刚被诊断出会失忆的时候。
写道:“他们告诉我,我必然要走到水里,很快就将沉默。出发之前,我把它留在岸上,给你。我恳求你找到它,妹妹,所以你一定会知道,在我沉入水中时,心中想着什么。”
盒子里装得是羽毛,各种鸟的羽毛。
在他和帕里都还小小的时候,帕丽最喜欢收集羽毛。
至此,全书完结。
终于明白群山回唱的意蕴,隔着千重万重,我们最终还是会相遇,不是巧合,是这么多年,我们都未曾放弃找寻彼此。
我想作者还想表达的另一层是“宽恕”。像马苏玛对于帕尔瓦娜的宽恕,萨莉亚对于马科斯的宽恕,帕丽对妮拉、纳比的宽恕,罗诗对伊德里斯的宽恕....
每个人行为背后都有深刻的原因,我们不能肤浅的去点评她们是对或是错,因为人性往往如此,设身处地,我们未必能做到更好。就像扉页上的这句话:
走出对与错的观念
有一片田野
我将与你在那儿相会。
——鲁米
p.s.这本书已经读完,如果有人想读可以在后台私聊我联系方式地址,寄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