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高血压)治未病的防治措施二
二、既病防变
对眩晕(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防传变,出现并发症。
1.辨证论治
(1)风阳上扰症状: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腰膝酸软,或颜面潮红,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处方举例 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栀子、牛膝、杜仲、桑寄生、茯神、夜交藤、益母草。
(2)肝火上炎症状:
头晕且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处方举例 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甘草、泽泻、车前子、生地、当归。
(3)痰浊上蒙症状:
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处方举例:陈皮、茯苓、白术、天麻、蔓荆子、甘草、生姜、大枣。
(4)气血亏虚症状:
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处方举例:黄芪、当归、党参、白术、茯神、龙眼肉、枣仁、远志、木香、甘草。
(5)肝肾阴虚症状:
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滋养肝肾,养阴填精
方药:左归丸处方举例: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子、菟丝子、鹿角霜、牛膝、龟版。
(6)瘀血阻窍症状:
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治法:祛瘀生新,通窍活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处方举例: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老葱、黄酒、大枣。
2.中成药
(1)风阳上扰
①罗布麻降压片 每次4~6片,1日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②松龄血脉康胶囊 每次2片,1日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③脑立清 每次10~15粒,口服2~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2)肝火上炎
①龙胆泻肝丸 每次6~9克,日服2~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②当归龙荟丸 每次6克,日服2~3次。
(3)痰浊上蒙 晕乃停口服液 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4)气血亏虚 归脾丸 每次6克,日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5)肝肾阴虚 杞菊地黄丸,每次9克,日服2次,适用长期服用。
(6)瘀血阻窍
①脑脉I号口服液 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②脑髓康胶囊 每次3片,每日3次。
3.食疗
(1)肝阳上亢型
①菊花茶:白菊花3克,菊花6克,桑叶6克,钩藤6克。开水冲泡饮服。
②苦丁桑叶茶:茶6克,绿茶2克,先将决明子放入锅中,用小火炒至微黄,绿茶同入杯中,开水冲泡饮服。
③葛根粥:葛根粉30克,粳米100克,煮成粥早晚2次分服。
(2)肝肾阴虚型
①杞菊茶:杞子3克,白(杭)菊花3克,绿茶3克,开水冲泡饮服。
②黑芝麻茶 :黑芝麻10克,绿茶3克,开水冲泡饮服。
③参芪炖龟肉 :人参、黄芪、乌龟炖汤服。
④桑椹粥 :桑椹粉40克,粳米100克,煮成粥早晚2次分服。
(3)气滞血瘀型
①柴胡丹参茶 柴胡3克,丹参5克,绿茶3克,开水冲泡饮服。
②槐花茶 槐花10克,菊花5克,茉莉花1克,开水冲泡饮服
(4)痰浊上蒙型(夏果茶):半夏3克,明天麻3克,竹茹10克,绿茶2克,开水冲泡饮服。
(5)肝风内动型
①归芪茶:当归3克,藏红花2克,黄芪3克,绿茶2克,开水冲泡饮服。
②天麻钩藤蜂蜜饮 天麻20克,钩藤30克,蜂蜜20克。将天麻洗净,切片放入砂锅,加水适量先煎煮20分钟,在加入钩藤段,继续用小火煎煮10分钟,去渣,加入蜂蜜,匀即成。早晚2次分服。
三、瘥后防复
“瘥后防复”,即愈后防复发。是指疾病初愈时,采取适当的调养方法及善后治疗,防止疾病再度发生所采取的防治措施。
疾病恢复期,人体正气尚未复元,疾病症状虽已消失,但病根未除,若因调养不当或治疗不彻底,受某种因素诱发,将使潜伏于体内的旧病复发。
生活方式的调摄方面参照本章前述“未病先防”中注重饮食、强调运动、起居有规、劳逸适度、调摄情志、食疗。同时,介绍以下方法进行调理人体气血,达到阴阳平衡,巩固治疗效果,提高抵御病邪入侵。
1, 补养气血、益肾、养肝、健脾以“扶正”。
眩晕病多本虚,后期五脏虚损,要注意固护正气,保养后天之脾胃,即“有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气”。此时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应用补气滋阴之品,如人参(或西洋参)、党参、黄芪、天麦冬、南北沙参、生熟地等。
2,熄风潜阳,清火化痰、活血通络以“祛邪”。
陈修园把眩晕病因病机概括为“风”、“火”、“虚”、“痰”四字。眩晕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或痰火气逆,上犯清窍。《丹溪心法·头眩》:“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标。孰是孰非,余不能必,姑引经义,以表其大意如此。”此时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应用化痰之品,如南星、半夏、石菖蒲等。
而瘀血则穿插于眩晕各个证型之间,即“无瘀不作眩”。
宋·杨仁斋《直指方》中首倡“瘀滞不行,皆能眩晕”。
明·虞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在其《医学正传》曰:“外有因坠损而眩运者,心中有死血迷闭心窍而然,是宜行血清经,以散其瘀结。”提出“血瘀致眩”之论,认为多种因素导致血瘀不行,瘀血停聚胸中,迷闭心窍,火郁成邪,发为眩晕,故治宜行血清经,散其瘀结,则眩晕可愈。
另一方面,久病多瘀,久病入络,瘀血贯穿了高血压病进程的始终,临床用药须注意活血化瘀。
所以早期应用三七、丹参、川芎、当归等活血化瘀药物做预防性治疗。
对已有中风、胸痹心痛等变病(并发症),此时已有瘀血阻络,宜“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
《景岳全书》曰:“血有蓄而结者,宜破之逐之”。此时可应用破血、通络之品,虫类药物走窜通络,善于搜邪,效果更好,如水蛭,地龙、蜈蚣、乌蛇、蕲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