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和兵法、诗歌类似。
学中医,你首先要把中医的理论、系统、思维方法,分类原则等等给搞明白,按照中医的系统,所有的病都有一个对应的理论输出与实际相符合,但你光知道输出,什么用都没有,你学了一大堆理论,没什么用,因为理论知道和应用是要靠人的,而人的素质、水平等等的不同,在应用中相差就太远了,所以最终都归结于人的修炼。
但是,理论的输出是最基础的,你连理论的分类等等都搞不清楚,那么谈诊断应用就很可笑了。所以,首先你当然要完全吃透理论。学了理论,然后就要开始望闻问切之实践。
一个医生,能熟练地望闻问切,那是需要功夫的,需要实践中增长能力。所以,你开始的时候,总是看走眼,这太正常不过了。多看,多练习,这就唯一的方法。
望闻问切有成了,后面最难的就是开药方。会看病,基本就等于中医的1/10,而用药、开药方的难度,就是后面的9/10。而没有最后这开药方,前面的所有东西都是白搭的。
开药方,就如同行军布阵,所谓用药如同用兵,如何用,这可以用你一生去修炼。中医开药方、因人、因时、因地等等因素的不同而开,就如同打仗,哪里会有一样的仗?仗仗都不同。中医不同西医,西医就把人当机器,所有的人,只要是所谓同样的病,就给你同样的药,完全的流水线机械化生产。
当然,所有的不同里都一个共同“不患”的基础,例如,所有用药“不患”的基础都被中医的理论所描述。也就是,无论怎么折腾,都出不了这基础。这是不同中的同,患中的不患。明白这点,诊断治疗就有了一个大的不患背景,而这背景之上,就是一个创造充分显法的过程,每个人,按照自己的能力、修养等开出不同的药方,给出不同的结果。这里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不断修炼下去。
这就如同写格律诗,你开始的时候,必须严格按格律来,如果没有按格律来,那是你的水平问题,你千万别以自己是写拗体来自我安慰,那将害了你,以后你就永远和真正的格律诗无缘了。但,当你已经自由于格律,得心应手时,你就可能要根据诗歌的内容,自设声律而构成奇响成为所谓的拗体,这时,就是出神入化的过程了。而中医,同样如此。
中医开了药给人吃了之后,你不能认为你的药一定有什么效果,效果是吃了药以后再望闻问切测出来的,而同一病人的药,要根据这不断地望闻问切进行必要的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