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听闻离异家庭孩子的情况时,我突然想起了高中舍友说的话“你如果不说,我们还真不知道你父母离异。”我说:“为什么?”她说:“因为你不像离异家庭的孩子,一般离异家庭的孩子比较内向、沉闷,不太喜欢交朋友,而你不一样,你开朗乐观也很好相处。”
要说起这“偏差”的开朗乐观的性格还真要感谢我的妈妈,是妈妈的教育方式让我变得不像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
他们的离婚我一点也不讶异。
我爸妈离婚前,妈妈就给我打过了“预防针”,让我在潜意识里做好了父母离婚的准备,妈妈曾经问过我“如果我和你爸离婚了你会跟谁?”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跟你。”从妈妈问我这句话起,我就知道他们的婚姻出现了不好的状况,离婚是有可能的事。妈妈这样询问也许是在告诉我,父母的关系已经要到了不可缓和的地步,而孩子,你要做好准备。
当然,并不是只因为一句话就可以说明什么,也有很多父母说了这样的话,到最后也没有做出离婚的决定。
除了那句询问,我的妈妈还问了我一句话:“你觉得爸爸妈妈离婚怎么样?”先说明一下,我妈妈问我这句话时,那时我初一。我听到这句话想了一下说:“如果离婚可以让你过得好,那就离。”好嘛,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自己好明白事理啊。怎么说呢,父母在我刚上初一不久就开始出现了吵架的情况,一个星期有三天都在吵,吵的内容我是记不清了,我只记得当时的自己想阻止,想缓和,但似乎没有办法再缓和了。父母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好几个月,后来的感觉就是烦,不想回家,一回到家就是听他们在吵。看着父母那么多次的吵架和妈妈难过的神情,突然觉得,这样吵架妈妈很难过,我们过得也很辛苦,既然无法缓和那就离婚吧。虽然我也是初三了才知道父母早在我初二下学期就已经离婚了,他们背着我办了离婚,但妈妈早就在这之前给我打好了预防针,在我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没有很惊讶,难过还是有的。而正因为我的内心做好了准备,我才能更快的从父母离异的阴影中走出来。
离婚确实是大人的事,但怎么样让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降到最小,那也是你们大人的事。
看到这里你大概会想,我当时才初一怎么会因为母亲的几句询问就能有这样的想法呢,当然不可能只因为几句话就能让一个初一的孩子就如此明事理。最重要的一点是:沟通。
当时的我虽然才初一,但妈妈想过告诉他们离婚的原因,想过要用沟通的方式让我做好心理准备,而不是突如其来,让我措手不及。
妈妈告诉我他们离婚的原因,并非要直接说出他们为什么离婚,也不是将细节完完全全的说出来,而是简单的告诉我说,“爸爸妈妈现在的关系很不好,我们之间出了一些问题,很有可能要离婚,至于其中的原因妈妈再找合适的时候和你说,你要懂得慢慢接受。”我认真的听了妈妈这句话,告诉自己这没有什么的,我要学会接受。从妈妈和我说了那句话后,我就每天告诉自己要学会接受,慢慢的我也接受了父母离异的事实。
妈妈除了告诉我原因之外,还时不时的和我聊天、沟通,时时观察我的情绪变化,是否受到父母离婚的影响。每次沟通,妈妈都会很耐心很温柔地和我是说:“你不要操心爸爸妈妈的事情,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将这种情绪带到学习生活中。即使我们离婚了,他还是你的爸爸,你也可以去看望他,看望奶奶。”这样的话有很多很多,每一次我都很认真地听妈妈说,也把这些话都记在心里。就是这样时不时的沟通,才让我不受父母离异的影响而专注于学习。
妈妈也常常告诉我,我是她的希望,她会把更多的经历放在我的身上,而不会急于寻找下一段婚姻,希望我能不辜负她。虽说妈妈将希望寄予在我的身上,但妈妈从不要求我到达完美,只希望我能多努力,尽力做到最好就可以了,妈妈从不将巨大的压力压在我的身上,但我知道,那些压力都在她的身上。妈妈也不会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我的孩子很懂事,很努力,这就好了,别人的孩子如何那也是别人的孩子,和我没有关系。”就是被这样的爱包围着,我才能如此平静地度过“父母离异”时期。
但如果说我开朗乐观的性格是在妈妈的潜移默化下形成的。婚姻的失败,大概妈妈比我还难过,妈妈更想挽回,但已无能为力,也无法继续生活,不得已只能离婚。但即使这样难过,妈妈也不会表现出来,因为此时的她一心都在她亲爱的女儿身上,她不能难过,不能将负情绪带给自己的女儿。投入工作,为我赚取学费,似乎这件事情没有发生。而妈妈在那段时间在我面前表现出来的都是开朗乐观与坚强,正是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下,我也变得开朗、乐观、坚强。
现在的我,由衷的感谢我那开朗乐观又坚强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