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一种冥冥之中的注定,我在11月的下旬收到老板Wendy的简讯,她发来一个文档,悠悠地说:“要不要去参加一下这个,公司给你报名。”我带着好奇心点开,只见标题赫然写着“XX自然学校”,(避免广告嫌疑在此略过)我的眼神往后一扫——“第22期自然体验师集训”。“自然体验师是什么?”,面对一个新奇的名词,我一边纳闷着,一边带着好奇心检索,才恍然略知一二,也才知原来XX是一个国内极其有名的自然学校。就这样意外地成为了自然体验师,但未曾想过,这看似短暂的五日,竟给予我深切的体悟,于是在此与大家分享。
文| 阿花
编辑| 阿花
图片| 阿花、香蜂草
一. 自然体验师:让生活更有温度和宽度
为期五日的初阶集训内容包括自然游戏、自然教育基本理念、自然观察、自然艺术以及实践演练和总结提升。
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并都有着各自的头衔与不同的社会角色——有的是创业公司的CEO,有的是企业培训名师,有的是媒体记者,有的曾走遍世界各地,有的刚迎来家庭中的小生命…而XX副校长冬小麦和橙子老师在第一天就教给了我们重要的一课——放下。
每个人都给自己取了一个有趣的自然名,从“树莓”、“果壳”、“半夏”、“珙桐”到“季候风”和“极光”…大家都逐渐放下“我”,放下那些曾有的角色、身份与固有的知见,仿佛成为某一种特定的自然物,打开感官与心,投身于自然之中。
与大自然重建一种真正亲密的联结,这兴许也是成为自然体验师的第一步吧。
而后自然游戏中的盲行、诺亚方舟、生命之网等都让我们换了一个角度去看待生灵万物。第一次发觉自然的奇妙,每一株小草,每一片落花,竟都能带给你无限的感动。正如杨老先生所言:“一把土里啊,有多少声音。”
画着自然笔记的下午,感受到阳光从我的背脊一寸寸掠过,看着树叶上精美繁复的虫洞,不禁感慨起万物的有灵且美。
自然观察也同样打破了我的常规思维,首先是从博物学的角度宏观了解自然规律与大环境,再从生态学的角度观测生态环境与自然物之间的联系,最后才是以分类学的角度去掌握植物的命名与相关知识,只有如此,才非一叶障目。
最后的实操演练,方知组织自然活动的难度和团队合作的趣味、妥协与融合。我作为团队中年龄最小的成员(多为70后与80初)却成了活动主讲人,统筹和分工之中,不仅团队感情愈发深厚,也更知盖娅老师们设计此45分钟设计实践的深意。
二.自然教育:生活、生态、生命教育
尽管第三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刚刚结束,自然教育的春芽似乎正在迅速成长,但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人对自然教育不解其意。
在对自然教育理念的讲解上,冬小麦老师并非单一的灌输,而是首先抛出定义的问题让各个小组展开讨论与探讨。
在我们“菩提组”七个人的头脑风暴后,有了这样一个对教育与自然教育的初步看法:“教育是一种引出,引出孩子内心的潜能与智能,重在“育”而非“教”。教育是一种双向的力量,不仅是孩子成长,教育工作者也在其中成长。而自然教育,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回归教育;是感受自然之美的体验式教育;是自主探索与自我察觉的感知教育;是深层联结人与自然的生命教育。”
而后,冬小麦老师在分析了学校教育的碎片功利化、家庭教育的焦虑盲从、社会教育的商业混乱、自我教育的短视局限等一系列当今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后抛出了一个问题:“教育——什么才是好的传达?”随之是这样一个简单却又富有深意的答案:“听过的事情会忘记,见过的东西会想起,亲身体验过的才会了解,自己发现的才会掌握。”
这也与我在做自然艺术教育的观念不谋而合。我们从来不提供解决办法,而是引导中让孩子自己拥有自我探索、发现和创造的能力,在自然环境中获得新生。
自然教育究竟是什么?我想,并没有标准答案。但冬小麦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具有价值的参考。
向大自然学习,找到三大关系的平衡:
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
环境教育四大要素:
意识,情感,知识,行动
当代的自然教育:
1.在自然-In :感性-五感-享受
2.关于自然-About :知识-技术-深入了解
3.为了自然的环境教育-For :行动-参与-再小也要做
三.我的感悟:把教育作为生活方式
我在美教的道路上走了快七个年头,直至上半年遇见如今的老板Wendy,才开始了解“自然艺术教育”,如今也是达达学堂的教学总监。
把艺术课堂搬到大自然,五感体验的课堂在现代孩子的“自然缺失症”的通病下,对于启蒙教育,是多么迫切。
Wendy当时和我相谈甚欢,更与我的教学观念不谋而合。多少传统美术机构,孩子们坐在封闭冰冷的教室里挥舞着画笔,望着呆板的图片临摹;多少培训班为迎合家长需求让老师代笔或做范画一笔笔教授。
看着孩子们犹如流水线生产,画出一幅幅不论配色形式还是构图都极其相似的作品;看着家长们因其“画得像”符合成人视角的审美而称其为“专业绘画”,助长了行业之风,我真可谓是痛心疾首。
而当今所谓的自然艺术,几乎都划分在“自然教育”里一个微小的分支,也从来不关注启蒙年龄的教育,齐刷刷地针对学龄后儿童。同时大多都强调“自然”而弱化“艺术”,譬如形式上仍以拾自然材料的拼贴、变废为宝等最为常见,只见其“形”而未有其“骨”。
于是Wendy做了跨界细分,这样一种素质教育形式,即便在深圳如是的大都市,也是第一人。但创新,不仅意味着胆识与突破,更意味着无前人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在研究了大量国内外儿童心理学与绘画解析、多元智能理论后,我一直苦于依旧没有具体的自然艺术教育的理论出处。参加完XX自然学校的自然体验师后,我忽然醍醐灌顶找到了理论分支的源起——不在艺术上去追溯,而在自然下去探索。
如何既联结自然又更重心落在“艺术”,给予孩子基本的美学素养、审美感受与探索再现能力;在自然教育的维度中,加入艺术与儿童绘画心理发展规律的维度,三者结合下研究做出最适合孩子们的教育形式与课程,这也将成为我今后的研究方向。
正如冬小麦老师而言:“好的课程活动是一个有结构性的课程而非简单的感官刺激。孩子们每天没有大型的活动,而是学着适应自己具体的生活。我们要给予的,是幸福感,愉悦感和成就感等内在的东西而非外在。把童年还给孩子,把教育还给生活,把自然还给生命。”
是的,每一个情感发育都需要完整的过程,不论是兴奋还是低落,喜悦还是忧思,我们都不能替代与阻断,那是孩子自己独有的生命经验,只能自己去度过与沉淀。
而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要做的,是陪伴与激发——不仅是将自己的生命,活成一本可供翻阅的书,感动彼此;更是将教育,活成我的生活方式,润物无声。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这样说教育的本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我,还想再加一句——“一个生命感动另一个生命。”
后记-荐书:
- 推荐给想要了解研究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 -
自然教育相关书籍推荐:
1.《林间最后的小孩》
2.《与孩子共享自然》
3.《自然农法》
4.《生态心理学》
5.《大地伦理》
6.《沙乡的沉思》
7.《像山一样思考》
8.《Measur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utcomes》
课程推荐:康奈尔大学MOOC课程-环境教育网络课与公民生态学课
儿童绘画艺术与心理学相关书籍推荐:
入门级:
1.《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2》
2.《打造你的孩子》
3.《和孩子一起画画》
4.《和孩子一起玩艺术》
5.《孩子的画告诉我们什么》
6.《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
7.《艺术人生的开端》
8.《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进阶级:
1.《艺术·心理·创造力》
2.《智能的结构》
3.《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
4.《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
5.《艺术与视知觉》
6.《许多孩子,许多月亮》
7.《皮亚杰教育论著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