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质数的孤独》
作者 | 格子
“越长大越觉得孤独竟是生命的必然,每个人都是质数列中孤独却特别的存在。或许说不上特别,也就算个普普通通,再或者说用普通都夸张些。我们都是那孤独的质数,我们都承受着质数的孤独。”
——保罗·乔尔达诺
01
一直偏好本土文学,对外国文学确是有些水土不服,当然这也是在稍读一些他国名著后所作的论断。倒不是民族主义在作怪,也并非他们的作品不够优秀,不过是喝惯了烧酒便觉得鸡尾酒有些不合口味罢了。所以拿到这本书时没抱太大的期望,故而读完后也不存在什么失望,反而有些意料之外的发现。
02
“孤独”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有心灵鸡汤式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也不乏卢梭、里尔克之类对孤独的深刻遐思,前者太过“哗”众取宠,后者未免有些不“近”人情。
在诸多文学体裁中个人还是比较青睐小说,作家将其所理解的孤独灌注于其所构造的人物与情节之中,而读者可以选择与作家“心有灵犀”,也可以从故事中另辟蹊径,不用去勉为其难地过度诠释。
本书给我的感觉便是如此,不存在读懂读不懂,独特的细节描写、人物感官体验的放大,似乎一下子就搔到痒处。
“孪生质数”明明是个冰冷的数学用语,却被乔尔达诺神奇地赋予了浪漫的文学气息——“它们是离得很近的一对质数,几乎是彼此相邻。在它们之间只有一个偶数,阻隔了它们真正的亲密接触,比如十一和十三、十七和十九、四十一和四十三……这样的孪生质数会越来越难遇到,越来越常遇到的是那些孤独的质数,它们迷失在那个纯粹由数字组成的寂静而又富于节奏的空间中。
“那些孪生质数的出现只是一种偶然,而孤独才注定是它们真正的宿命。”这个词用在爱丽丝和马蒂亚之间是如此契合——至少在马蒂亚心中这么觉得——两个孤独的、与世界隔离的人在彼此的生命中试图靠近却又不断远离,一个拒绝这个世界,一个却感觉被这个世界拒绝。有什么区别呢,马蒂亚并不是一开始就独立于世界之外的,他也曾渴望收到小伙伴们的请帖,渴望与他们没什么不同,但一个智障的妹妹打破了他所有的幻想。
当这个世界开始隐隐约约想要接受他时——马蒂亚收到了一张生日party的请帖,他却自己关闭了那扇通往外界的门——因弄丢了妹妹陷入无限的自责,永远得不到母亲的原谅。他是被人遗忘的,因为他自己都已经把自己给遗忘了,所以他要自残,以疼痛唤醒存在感。而爱丽丝呢,被父亲逼着去学自己并不喜欢的滑雪而失去了左腿,自卑、厌食,当鼓起勇气去参加女生们的活动却被冷漠地拒绝甚至被羞辱。
两人是如此的相似,因而初见时便被彼此身上相同的孤独气息所吸引,然后——马蒂亚轻轻的牵引正好平衡她蹒跚的步伐,掩盖了那条残腿的瑕疵;爱丽丝牵着他的手,安全地藏起了他手上因自残而遗留下的伤疤。
但孪生质数中间始终是隔着偶数的,他们永远都无法真正接触到彼此——“他们脸上没有笑容,视线的轨迹也不一样,在外人看来,他们的身体不过是通过胳膊与手指的接触而彼此作用的轴承。只是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个没有明确界限的共同空间,在这里似乎应有尽有,而空气静止,不受外界干扰”。
03
虽然书中写爱丽丝的笔墨远远多于马蒂亚,但我仍觉得本书的主角只是马蒂亚一人而爱丽丝不过是乔尔达诺为了塑造一个更丰满的主角形象而不得不大加渲染的配角。
马蒂亚是那个宿命是孤独终生的质数,一直承担着质数的孤独。在他的妹妹生死不明时,他失去了世界上最珍贵的母爱,甚至被最亲近的人憎恶着;学校里唯一称得上朋友的丹尼斯却有着同性恋倾向;爱丽丝虽与他是那么相似却仍无法将他带离孤独的漩涡,因为她本身也是个质数。这个数学天才只有沉迷于那些冰冷的数学原理定律以忘记疼痛,同时又靠划伤手臂的疼痛以不至于忘记自己的存在。
不禁想到同样是天才的斯特里克兰德,《月亮和六便士》中那个抛弃家庭、放弃大好前程,踏上疯狂艺术苦旅的天才画家,与马蒂亚所不同的是,斯特里克兰德是主动地去追求孤独的境地并沉沦于其中不可自拔,似乎这样的孤独要来得更壮观、更潇洒一些。
马蒂亚是做不到的,他缺少那点狂妄,赫拉巴尔说的那种狂妄,所以沉寂了九年他还是回来了。乔尔达诺适时地补充道——“等待他的就是一个热水澡、一杯热茶和一个平凡的日子,除此之外,他已经别无所求了”,如此,他是彻底地回来了吧。
04
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终究是极端的少数,而生活中的我们大多数还是乔尔达诺所说的那个“质数”,只不过有的人早早意识到了这一点,有的人还在发现的途中。
其实我们远比自己想像的要“虚伪”得多,不自觉地掩饰,不自觉地说谎,即使面对最亲近的人也不会将自己和盘托出,而且这种“虚伪”必是愈演愈烈的,这是孤独的原因也是孤独的结果。
快乐真的可以共享吗?痛苦又真的能够分担吗?私以为,“感同身受”是这个世界上最具欺骗性的词语。当我们老了、病了,躺在床上,身边一大群子孙儿女,但谁能真正理解那份面临死亡的无奈与恐惧,那种即将离开世界去往未知的孤独?安慰不过是还算善良的人面对别人不幸的一种条件反射,然实则是自我安慰罢了。
这世上没有谁是谁的约数,因为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尽可能地去寻找离我们最近的那个孪生质数,默契地知晓彼此的孤独,时而远离、时而亲近地相伴一生。
这本书的基调似乎很沉重,但凡沉重一点的不过只是个真相。早一点了解了,一个热水澡、一杯热茶、一个平凡的日子就足以让我们沉浸其中、自得其乐。
若稍稍留意,不难发现,书的页码均以质数编码,也是有心了。
_THE END_
注:文章首发于『萌芽论坛』微信公众号
有偿投稿邮箱:writer@mengyalunt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