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作为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艺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字典中解释:“意境只文艺作品活自然景象 中所表现的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是一个虚实相结合的艺术境界。“意”和“境”要拆开来看,“意”为主观范畴,“境”为客观范畴,二者在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所谓的“意境”。而如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所说:“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可见意境存在于多种形式,但不管意境如何产生,如何存在,它的主旨总是美。
因本人学识有限,并不能对较深层次的意境进行剖析,在这里浅谈一些较为浅显的诗词书画类的意境美。
在诗词中说意境
诗词中的意境,可以说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类。我个人认为诗词歌赋出现的目的即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意。王国维先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中的境是为了表达情,而情的表达需要意境的帮托。如中国古代的文人的诗词中尤其爱出现景物描写,然而这些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不是单纯地描写自然环境,诗句里出现的每一个意像都有特殊的意义和内涵。如“大雁”这一常见的意像。在唐代诗人李欣的《古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中,大雁的哀鸣实际上是劳苦百姓 的呻吟痛哭,寄托了作者对因战争而遭受苦难的百姓感到深切的同情。而在同时代诗人白居易的《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中“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中的雁泽成了景物中特别的点缀 ,整体给人以轻松愉悦的美感享受。都是大雁这同一物象,为何再度诗句中会给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这便是作者所赋予它们意境的不同。
追溯到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源和起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是一种客观永恒的存在,以此为基点,而生“万象”。因此历代诗词文人多少在老子的思想的影响下,并不会对一个具象的事物进行过分细致的描写,而是超越物象,上升到“意境”或者说“境界”层面来突出“道”的真正内涵。
诗词整体的美学价值即是意境。意境之所以能代表审美在于它是由作者在特定感情下通过过滤掉“境”中芜杂,不纯粹的东西而提炼出来的,使其能以富有诗意的形象表现出来,带给人以美感。别林斯基说过:“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美丽、感性的形象。诗词要达到震撼读者的心灵,使人潸然泪下活拍案叫绝,靠的就是形象,靠的就是形象思维。”虽然俄国的诗歌和中国的诗歌形式千差万别,但我想就审美的方向而言,全世界都是一家。“意境”这一概念,存在任何一被大家公认的诗歌载体中。
在书法中说意境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发展到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汉字自由多样的线条变化及演变,传达出了不一样的情感和气势。这里随便举两个例子。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统一了文字,统称“小篆”,也称“秦篆”。标准的篆书的体式 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圆润而长,给人一种庄严之美。因其字体的肃穆性,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制作官用印玺都喜好选用小篆。具体讲的话,小篆给人传达出的这种庄严之感,即小篆字体的意境。
到了魏晋时期,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都发展成熟。所以人们对汉字的发明创新逐渐基本停止。所以书法家在书法作品的风格上各具创新,自成一派。东晋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可以说是无人能及。世人评价王羲之的字“翩若浮云,矫若惊龙”。其行书以《兰亭序》为最,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该书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每一笔都可谓出神入化。
中国书法具有双重审美功能,一个是笔墨线条的构成美,一个是文字意境的审读美。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它的笔墨所呈现出来的景象,要与文字内涵统一。上面举例的《兰亭序》便是如此,用王羲之遒劲飘逸的行书写出,配上如此的美文,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最佳的结合。虽然未看过真迹,隔着现代照片也能感受到作家的那股洒脱出尘的气质。
总结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美学发展自然不可估量。意境美学作为古典美学里的一个小分支,也足够我们研究许久。不止是诗词和书法中的意境美,如开头提到的白宗华先生所说的“功利”“伦理”“宗教”“政治”“学术”五大境界,不只是意境,更是上升到了境界,这些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仍需不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