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一点也无妨》——读后感
与其痛苦地战胜拖延症不如愉快地和拖延症握手言和。
你是否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需要做,因为太重要了所以你想要把它做的很完美,所以你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因为你要做很多准备工作,你又需要花很多时间,你打算在之前的时间里,先把别的事情做完,再好好的做这件事。然后你就开始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但是却一直也做不完,一直一直到最后时间即将到达...最后,哭着把事情做完,做的也不够好。你说是不是拖延症又犯了呢?
其实能意识到自己的是个有拖延症的人,或多或少都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佩里爷爷把这种『完美星人』的拖延�症叫做�结构化拖延。概括地说,很多做事爱拖延的人心里(或桌子上)都有一张清单,把该做的事情按重要程度排序,列得一清二楚。但人们往往会把清单最顶上、最重要的事情拖着不做,转而去做底下更容易干的事儿。这种拖延方式就叫做结构化拖延。结构化,指的就是有条理,有顺序。
佩里爷爷对此的解释是,“为了不做某些事,反而做成了不少别的事。”如果觉得这个说法还有点费劲,那么换个更直白的:“为何拖延者们愿意这样做呢?因为做了这些,就可以不去做那些更重要的事情……拖延人士完全可以积极有效地处理一些有难度、时效性强的重要任务,只要他们可以借此逃避更重要的事。”
所以,结构化拖友们并非整天抄着手啥都不干,而是很高产呢。如果进一步利用这个结构化拖延法,我们还有望变成高效能人士。佩里爷爷支了高招:反正清单上第一项是不做的,干脆就选个最合适的事儿放在那坐镇,于是乎,结构化拖友们就可以开心又飞速地做后头的事情了。选择标准是什么?请看:
“最理想的备选任务有两个特点:第一,它看似有明确的截止期限(但实际上并没有);第二,它看似重要得不得了(但实际上并不是)。幸运的是,这种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大学里的绝大多数工作都能归入此类,而且我敢肯定,大多数其他大型机构里的情形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