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晚清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湘军的创始人和统帅,不可否认,他是一个旷世奇才,但是,单凭一己之力,他必不能有如此大的作为,作为一个领袖,他的成功,与他知人善用密切相关。
曾国藩观人用人,一向主张德才兼备,而更偏重于德。
他认为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德而无才,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则近于小人。二者不可兼时,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在母亲去世回家奔丧的路途中,遇见英勇救人的杨载福和摆棋摊子的康福,曾国藩认为他们是德才兼备之人。后来,在急需用人之时,遇到卖妻的鲍超,虽然品德有点问题,但才能了得,因此,曾国藩最终将他们收到自己的军队里,或者推荐给他的友人。这些例子,都证明曾国藩不仅善于观察和发现他人的才能,也是个爱才惜才之人。
曾国藩认为,当才能与品德不可兼得时,宁可要一个有德无才之愚人,也不用有才无德之小人,因为,比起才能,他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品德。
在衡州时,泽字营陷入长毛的埋伏,即将全军覆没,而约好了的龄字营,却不去救援,反而撤离战场。后来,他忍痛杀了作为龄字营首领的金松岭,不仅是他违反了军纪,更重要的是,他率领部队,丢下同胞战士,自行撤离的做法,实非君子所为,反而像个小人。
然而,愚人真的就一定比小人更好吗?答案是,不一定,应该要视情况而定。
在《延禧攻略》中,乾隆说了这样一句话,昏聩无能的官员之危害并不比贪官污吏更小。
何出此言呢?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继皇后(原娴妃)的父亲。
在发放赈灾粮时,经过朝廷贪官污吏层层剥削,发到继皇后的父亲那里时已所剩无几。虽然他后来将自己的家产都变卖了,也无法发放足够的粮食,最终导致灾民暴动,而他却不忍心而未及时镇压,最终却导致灾民死伤的结局。
乾隆说,朝廷的驻虫一直都有,但其他地方都没有出现暴动,也无死伤,在继皇后的父亲那里,却发生这样的事情,民愤难平,不得已只能将他赐死以安民愤。
我认为,继皇后的父亲,就是个典型的愚人,愚昧却无才,他确实是清官,也有诸多如廉洁、为百姓着想的优良品德,然而,最后却落得死在监狱中的下场,他的愚,正是害人害己的罪魁祸首。
记得看第一集的时候,就有继皇后的母亲为继皇后父亲谋求官位的情节,再结合后来他的结局,我想,若是他真的官居要职,估计早就葬身在官场的尔虞我诈中了。
古人有云,“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所以,有怎样的才,就居怎样的位,毕竟,人贵在有自知之明。
因此,用人之道,德才兼备固然最好,若不可兼得,就看孰轻孰重,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这应该也是作为领导者,应该具备的一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