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一早跑进我房间,带点委屈,带点撒娇地说:
“妈,我不喜欢简儿了。”
我一惊,发生什么事了?
简儿是我们的好朋友,一位今年连出了三本书的大作家。女儿一直非常欣赏崇拜她,还嫌弃我没有像她一样厉害。
怎么今天。。。。。
“你知道吗?”女儿继续跟我说:“我们这次语文考试阅读理解用的是他的文章,题目实在太难了,我都不会做,她怎么写的这么深奥呀?”
哈哈哈哈,原来是这么回事。按照女儿的逻辑,那我们要恨死鲁迅、茅盾等人了,谁让他们写那么多文章让我们读,还要背诵全文。
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我们那么多的阅读理解,那么多的难题了,什么“这是一棵枣树,那也是一棵枣树”是名句,而我们这样写老师会批评“废话”。
如果每个学生都恨这些人,是不是还得带上牛顿,发明什么地球引力呀;恨科学家,发现什么化学元素;恨地理学家,发现地球地理;恨历史,创造那么多战争,建立各类朝代,记都记不清。
又扯远了。
笑完了,我问女儿:
“”那你是不知道,文章是简儿写的,题目是谁出的呢?”
“老师啊”。
“对了,题目是老师出的,那答案呢,就一定是简儿作者的真实想法吗?”
还不是出题的老师强加上去的。
想起一个笑话:“不知道怎么答题的时候,想想出题老师的意图!”
“他想我死。”
哈哈哈,怪不得有孩子会说:“作者就是来为难我们的。
想起前段时间简儿的故事。她的文章也是被江苏某高校设计成试卷的阅读理解,文后的题目是“当时作者的感想是什么?”
于是,该校几位学生辗转找到她的微博,把题目私信给她,想听听原作者真正的意思。
简儿看了几位学生自己的答案:“我发现他们写的都很好,非常有意思的回答。我当时可没想这么多!”
写的时候真没考虑那么多意义,只是想到这个词,这句话,把想说的话描述了下来,并没有太多深刻的含义,也没有大道理可言。
这样的结局,估计是所有学生完全意料之外的吧,怕是让他们失望了!
还记得今年中考,浙江卷语文的阅读理解吗?文章最后一句是:“那条鱼发出了诡异的光芒。”
问“诡异的光芒”指什么?
因为浙江卷是有名的难,被上了新闻热搜。网友们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理解,答案不一,理解各异。
有人通过人肉,找到了该文章的作者。把题目抛给了他:
“你写的,最后诡异的光到底是指什么?”
作者一脸蒙圈,
”指什么?什么都不指,没什么意思,我就这么一写,随手一写而已。”
看,我们的老师,偏偏要找出一些思想,深挖文章内涵,非得分析出个子丑寅卯,各种道理来。然而作者根本只是随手一写,仅此而已。
“女儿,要怪就怪出题老师吧。如果你要怪作者,而每个学生都如你这般,那鲁迅的文章是有多少人学过,他的棺材板还压得住吗?”
“我当然是开玩笑的啦,”她调皮的说的。
“我猜你是在炫耀,简儿的文章,进了你考试的卷子,而你又有她亲笔签名的三本作品集,每本熟读于心”。
“对呀,我得再多看看她的书,保不齐下次又要考了。”
“很好,她的写作手法也可以学一下,提高你的写作能力。”
“好啊,她写的真的非常有趣,你知道他把村长的出轨写的是清丽脱俗。”
一个小孩子竟然能看懂,别人的出轨,我倒要看看,简儿是怎么描写的,她又是怎么理解的?
“豆腐坊有个女人,肤白貌美,有一双迷人的眼睛,像青龙谭的水一样幽深,掉在里面淹得死人。村长就掉了进去,被他老婆狠狠扇了两个耳光,拉了出来。
我们同学都说村长出轨,被他老婆发现了,村长给老婆戴了一顶绿帽。”
你看,语文就是这样,每个人理解不一样。我倒是未从这段文字中读出“出轨”,更多的是村长的“欣赏美女”,严重点算“好色”。却未到出轨的程度。但青春期早熟的女孩子心中,却领略到了更严重的后果。
曾经有个故事,电视台举办模仿卓别林的比赛,看谁模仿的更像。卓别林本人匿名报名了此次比赛,结果他只得了第二名。
结果公布后,卓别林不解,许多观众同样不解。
朋友给出来答案“你演出后,经过观众脑补,给出不同的理解。最后你成了什么样子的人,说白了是观众想象的结果,不由自己控制了。”
文章也是如此,作者本人写出来后,每个人解读成什么意思,也不受作者本人的控制了。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想法不同,所能理解的意思也会不同。哪怕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对于同一篇文章,会解读出不同的意思。
这就是文章的奥妙所在,“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必计较,也争不出是非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