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徒弟是要自己去找师父的。那种云游四方,遍访贤人,收之为徒弟的行为,因为吃住行的成本太高,暂时还不能发生在我身上。
现在的人以为互联网发达,自己都能找到资料并学会。实际上,很多技能是需要师父指导和反馈的。于是有了课后班、私人教练。但需要交学费,这就不一样了。收学费是有偿指导,是社会契约关系,不是真正的师徒关系。真没听说过唐僧跟孙悟空收过什么费用。
师徒是情感关系,不是交多少钱就可以解决的。所以我从来不收徒弟一分钱,包括日常往来礼物,也是能不收的都尽量拒绝。
如果不收费,那师徒双方就只能凭彼此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互相约束。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是怎么变化的呢?
第一个阶段,徒弟通常开始为了学习本领,对师父的态度毕恭毕敬,更多的精力都是放在学艺上,这个时期徒弟的三观表现都是极正的,无法看出道德问题,就像《功夫熊猫》里的“大龙”。
通常这个时候师父会极为满意,尽量多的给予具体的方法和耐心的指导,包括给徒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
第二个阶段,徒弟感觉自己积累的差不多了,和青春期的少年一样,如何证明自己学习的差不多了呢?那就是“打破偶像崇拜”,向师父发起挑战。因为大自然与时间的不可抗力关系,师父一定会在精力和体力方面下降的,徒弟总有一天会有机会取得胜利。
徒弟胜过师傅,会感觉自己很厉害了,而师父会在欣慰的同时会感觉到失落。
第三个阶段,既然已经出师,那徒弟就要出去勇闯天涯了,这个时候问题就更大了,到底是“原教旨主义”,还是要“创新和发展”,如果一味的继承,肯定没有原来的师父做的好,正所谓“学我者生,像我者死”。而别人如果再来找徒弟学习,为什么不去找他原来的师父呢?那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创新和发展”,这样必然要打破原来的一些规则,接下来,要树立自己的门派,自然与原来的师父的门派之争也就出现了。
不管是叶问还是郭德纲,都是逃不过这三步。
为什么我不收徒弟?
第一,是没有人能够进的了“山门”。我的山门是什么,原来是“写365天的学习日志”,把每天学到的东西记录下来,一天500个字就够了,结果99.99%的人连一周都坚持不了就结束了,以后自然不好意思再来求师访学,甚至可能怀恨在心。现在我把标准降低到100天,还是没几个人能够完成。为什么要设置这个门槛呢?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只要能学习,不管是在入门前还是入门后,都能学习。天天写日志,这不也是让人学习吗?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初期投入的成本越多,以后就越难放弃。
第二,即使进了山门,只是心诚,也不能看出道德问题。
刚学时,基础练习是无法避免并枯燥无味的,很多徒弟连最基本的训练都不愿意做。比如学电脑时练习指法,学讲课的时候要备课。人之常情,都想速成,最好能学到一招制敌的秘诀,然后就可以行走江湖了。
学了一阶段,成了半吊子,经常出去惹事生非,丢人现眼,师父只能展开思想教育,说清了没用,说重了在潜意识里就会怀恨在心。严重点的,在这个阶段就逐出师门了,为日后的武侠小说积累个恩将仇报的动机素材。
第三,徒弟真的是功成名就,自立门户,通常伴随“道德品质”出现问题。这个时候要么就是无故攻击师父四处诋毁,要么就把学习经历当成耻辱,更多的是把师父当成空气,闭口不谈学习经历,过年都不发一条祝福短信。这是人性的原因,一是人一旦学会的东西,通常会以为天生就会;二是在徒弟自己的徒弟中要树立权威,并且每天被自己的徒弟奉承,导致自我膨胀。结果在师父那边体的感觉就是“道德品质”问题。
至于说“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不是我不收徒弟的原因。那情境是古代,现在基本不会发生了,因为社会发展各种行业的客户群大到无法想像。可以各干各活,各吃各饭。
而且现在的社会也不用担心“后继无人”,如果真的担心这个,多半说明这东西继承了也没多大用。
如何做一个好师父呢?只能用人格魅力去影响他人,包括自身不断的学习,与徒弟共同进步,除了技术技能,还有强大的内心,积极的正能量。
那要如何做一个好徒弟呢?首先要有毅力,肯坚持,即使学有所成,也要跟师父保持联系,共同进步,毕竟“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如此种种,不收徒弟最重要的原因是“人性”使然。当然,不收徒弟不等于封闭保守,只要愿意学的人都是好朋友。我很乐于分享,哪怕是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