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补充吃食
经吃货们钦点,原来环广州路那一段还真不少吃的。
比如,Y美女的记忆:其实还有很多,咸香软糯的油炸糍粑;焦黄的牛肉锅贴蘸上鲜红的焦油辣椒;皮薄肉也少的鸡汤小馄饨;一嘬一口油的辣炒小螺丝;有时候连食堂的饭菜也想念啊,什么毛豆烧鸡块,什么酱爆排骨,什么花菜焖肉,你别说,离开南京后还真吃不到那味儿了。我们宿舍临毕业还迷上一样—自助餐,满南京城的寻摸物美价便宜的,然后几顿不吃空了肚皮才肯合伙去吃。
还是Y美女: 对!还有好吃不贵的大盘鸡,一个宿舍点一盘,抢似的吃光抹净,然后优雅地对老板说:请再来两份面皮。 那条路上的酒酿元宵、桂花糖芋艿和各种糯米丸子也超赞,来北京吃不着这些甜点,馋死我了。 还有小粉桥老奶奶摊位上的茶叶蛋和小馄饨,别忘了还有校门口小饭店的鱼香肉丝丶宫爆鸡丁和蚂蚁上树,打牙祭必点
R美女: 你说的校工宿舍里的开小店还顺带加工方便面的那户人家是常州人,也做简单炒菜的,我晚自习后常到他家去,炒一盘红烧猪肝,吃上一碗饭,记得只要五六元钱,很香
好吧,你说回忆的我都记下了。
先说大盘鸡,貌似毕业没几年,那家在广州路与中山路交界处的店就关门了。脸盆大的盘里躺着黄灿灿的鸡块和土豆,油光发亮,一边吃一边烫得吹口气。没两下,38元一份的大盘鸡就风卷残云了。那时真能吃,吃得理直气壮、气壮山河的,吃完很豪气地跟服务员说,上面条。裤带一般宽的面条下到里面,浸满鸡油,嗓子眼里都塞满食物。然后一堆人志得意满地晃悠回来,拐个弯,就是小粉桥(拉贝日记里那地方),再拐个弯走过马兰拉面(有次跟C美女去吃,那时不吃辣的我被对方加了辣,C义正辞严地教训了人家一通)、沙利文蛋糕(蛋黄肉粽很好吃,奶酥面包很好吃),越过无数卖衣服、卖吃的、卖小玩意儿,晚上还会摆有地摊卖各色杯子的小店,一路这么晃荡着,拐进言广州路门,摆驾回宫。
广州路门右拐就是以前的先锋书店,走过逼仄而陡峭的楼梯,就是黯淡的二楼,那时钱老板时常在里面,印象里是个沉默的中年男子,可能不熟的缘故。那时他还没发迹(现在当然也称不上发迹了),先锋还没找到升华自己的方式,系里的人去买书也会自带光环,打个招呼给你打个折。
说右拐的关键是那一溜小店下面的赖汤圆。狭长得象防空洞的暗乎乎的店面,单桌一长溜深排进去,有辣油抄手(那时对抄手的称呼很不习惯)和大汤圆(不知是不是Y美女心心念的糯米丸子)。明明是川菜系,吃的人也多。那种重庆森林的昏暗感。
再拐过去就是青岛路了。青岛路的前面是一家肯德基,作为南京城比较早的一家肯德基,是我们心目中绝对的高端店。这家店两层,可以坐在窗口凭栏探视整个广州路,经常在那里发呆,无他,一杯红茶可以无限制续杯。都是占据一两张桌自习的学生,店里倒也不赶。直到坐得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我们在一楼游行静坐过,很文明地坐在门槛上,为死去的同胞鸣不平;最后半年的时光,好象为了考公务员,跟H整天泡在那里,手里带几本复习的书,反正我没看两页,更多的时候是在看风景,那时已经有一点点张爱玲式的惘惘的威胁了;最后的时光,我在二楼的窗口看街景,跟H美女探讨以后的就业,当时她们都觉得我不应该选择那样的职业,OK。谁都没想到这昏昏的时光很快就会过去,谁都没想到这都是我们以后一辈子常常想起的旧日时光。一直以为日子就是懒懒的,没有目的的,漫长的,其实这骊歌早就唱响。
不发呆了。继续青岛路上坡直行,左边是一家军事单位,几个小小的超市,靠近汉口路的地方又热闹起来,小店比邻而居,都是打牙祭的场所,门面都不大。当时爱吃的菜无非浓香的蚂蚁上树、酸甜的菠萝咕咾肉、鱼香肉丝、宫爆鸡丁———重油重糖重味,不得不说在西苑的楼下有几家小店,留学生们尤其爱去。苍蝇馆子的好味道。再转到汉口路,大学口牛排,邮局,拐弯直行路的近头直抵八舍。
这几乎是我们南苑全部的吃食生态。
快毕业时,不知怎么流行起了自助火锅。跟着姐妹们去中山路吃,真的是浩浩荡荡一排人,饿个半天,不大的门面,进去先占个大位置,先找值钱的,一盘接一盘,印象深的是皮皮虾和肉类,最后挖冰淇淋,吃得实在撑得受不了。不管那不准随便外出的规矩,轮换着几个人出门逛一圈,那附近永远有无数的小店,就在中山宾馆对面。继续换班回来吃。如果哪位没吃够本是要被众人笑话的。
我怎么感觉中国人最大的本领就是吃呢?包括我们对八舍的回忆也都是吃堆出来的。呃。不好意思了。应该还有很多吃的。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