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是一种什么感觉?提到“快乐”脑海里出现两个名词“多巴胺”和“内啡肽”,这是从生物学角度告诉我们快乐是什么。但依旧不能描述快乐的感受,曾在罗翔老师那里听到快乐的分级,当时他提出了这个问题说道:“看小黄书,你会快乐,看郭德干的相声,你也会快乐,看莎士比亚,你也会很快乐,那么这些快乐有什么不同呢?”他让大家做一道单选题——如果只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本书,你会在三本里面选择哪一本呢?我想大多数人还是会选“莎士比亚”的,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够欣赏它,但我们内心还是觉得它足够美好。由此得出快乐等级定义——越是能体现人性尊严的快乐,越是一种高级的快乐。内啡肽便是比多巴胺更持久的快乐。“心流”就是这种快乐的最直观感受——心里的念头就像一条钢铁洪流,浩浩荡荡但又井然有序,势不可挡但又能从心所欲,喷涌而出但又不四处洒落……
心流的出现需要具备几个条件:一是动机,即发自内心的目标,二是挑战和反馈,三是全神贯注。营造心流的概念便是《认知觉醒》一书中提到的“拉伸区”,处于舒适区和困难区之间。想要获得最优体验就需要让自己处于心流中,这似乎看来并不困难,但事实上很多人却难以获得心流的体验,个人认为最难之处在于看似简单的动机,动机是方向,我们的目标感和意义感都需要动机提供,发自内心的动机往往是匮乏的,大多数行为的动机是由于外在环境或文化赋予个人的,没有“自觉”是难以持久的,这也是“坚持”成为现代生活最宝贵品质之一的原因。现代资讯的高度发达导致大家容易陷入“快餐式”的生活,空闲的时间需要大量资讯来填充,手游,短视频,各类新媒体孕育而出,市场只追求经济效应,却从不关注人的成长和乐趣,工作之外的注意力无处安放,独处成为一件困难重重的事情,一旦停下脑海便开始进行“熵增”,但生命却要以“负熵”为食。
还记得自己感受不到时间存在是在什么时候吗?还记得那个感受吗?这就是“心流”的状态。进入心流的状态很简单,其实就是用心,用心工作,用心生活,用心学习,“用心”成为一件挺困难的事情,因为好像选择太多了,所以心无法静下来。现在孩子上培训班提到最多一个培养是——专注力,注意力不集中好像逐渐成为现代人一种通病,无法用心工作,无法用心生活,无法用心恋爱,无法用心关注外界。焦虑、抑郁总在夜深人静独处时纷沓而来,面对挫折和压力散失了弹性空间,只能被挤压着,生活失去了原本的乐趣。
记得最初喜欢爬山并不是因为喜欢爬山本身,只是机械的希望保持锻炼,一个人爬山是件枯燥的事情,付出时间成本较之公园跑步也高上许多,花上一整天时间从宝安跑到盐田爬一座梧桐山,坐地铁的通勤时间就花去了4个多小时,周末本就是好好休息的时间,何必给自己找罪受呢?可后来我却喜欢上了爬山,并且发自内心爱上它,所有的客观环境没有变,唯一变量是自我,我挖掘出爬山的乐趣,漫长的通勤可以在地铁上看书;没人交谈可以自己内心对话,就如同世人将心事倾诉于神明一般;可以选择不同组合的上山路线,体验不同风景与挑战;有时或许还能遇见有趣的人聊天。同时,那些崎岖的山路上,我的专注力会拉伸到最高,以极其不雅姿态手脚并用的爬坡着,虽有内心恐高与体力消耗两只恶犬背后追逐着,但依旧很快乐。爬山成了一件需要一点“技术”的活儿,需要清晰的感知自己状态,该休息时休息,可以爬坡时爬坡,爬山如同人生一样是一场持久战,登顶后的风景虽然美丽,但远不如登山路途的心流迷人。产生心流的难点在于动机,而动机则是自我内心对事物不同的阐述方式。
学会让自己处于心流中,是一种生命的最优体验。让工作,让生活,让休闲尽量处于心流中,在我看来是一种两全的生活方式,既能把事情做好,也能体验到乐趣。本书文末提出心流在人生的意义,所谓心流的本质就是建立自我内心复杂的秩序,这套秩序是确保自我不受外界干扰的指南针,而这指南针终极指向的是人生的意义——你所追求的人生。
周国平说:我不想知道你有什么,只想知道你在寻找什么,你就是你所寻找的东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自由、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