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候祠怀古
□ 湖 山
4月12日中午,我们从峨眉到达成都。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刘备的蜀汉曾在此建都。四十三年的国祚,虽然只是这个城市的短暂一页,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市内众多的三国古迹,已经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武候祠。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是唐代诗圣杜甫形容武候祠的诗句。当天下午,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乘车前往成都南门的武候祠。武候祠又称汉昭烈庙,是祭祀刘备和诸葛亮的地方,也是全国唯一君臣合祀的祠庙。现在的祠庙,是清康熙十一年重修的,整个建筑简单朴素,硬山式的屋顶,盖着半圆形的青瓦,门前的廊柱没有雕梁画栋的装饰,门楣上方“汉昭烈庙”四个金色大字,显示着一种古朴的肃穆庄严。
从祠庙大门进去,里面是一个大院子,院内青石铺道,树木青翠,鲜花盛开。左边一块明代的石碑,碑座是一只石雕的赑屃,碑文记录了武候祠的沿革。右侧立着一块高大的唐碑,名为《蜀丞相诸葛武候祠堂碑》,碑文由中唐名相裴度撰写,大书法家柳公绰书丹,蜀汉著名工匠鲁建镌刻,由于三者都出自名家之手,因此被称为“三绝碑”,是武候祠的镇馆之宝。
二门之后是刘备殿,也就是汉昭烈庙。门上的悬匾有“明良千古”四个大字,意思是蜀汉君臣,名扬千古。刘备庙面阔7间,进深4架,是祠庙中地基最高、面积最大的建筑,体现了封建礼制君尊臣卑的观念。正殿的中间,是黄袍加身的刘备坐像,左右陪祀的是关羽和张飞,东西偏殿分别供奉着二十八位文臣武将,如同汉光武麾下的二十八星宿,他们是蜀汉的开国元勋,也是刘备打天下的创业团队。
刘备殿的上方,悬挂着“业绍高光”的匾额,称颂刘备继承了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的基业。而人们心中的刘备,多半是《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并不是历史的真实。真实的刘备,其实是一代枭雄,他的雄才大略,比起刘邦和刘秀并不逊色。24岁出道的刘备,既没有曹操的军事实力,也没有孙权的家业背景,他却能够白手起家,在军阀混战中,打出自己的一片江山,必然有其过人之处。《三国志》中评论:“先主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尽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他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帜,奉行“惟德惟贤能服于人”的理念,赢得了下层民心,将自己成功塑造为一代明君。他不拘一格降人才,将一大批优秀的谋士良将收为已用,组建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创业团队。他用人不疑,敢使用比自己强的高人,这一点比他的对手曹操强得太多。曹操虽然也爱才,但他用人又疑人,爱才又忌才,杀了一个杨修,令天下才子噤若寒蝉。刘备优秀的人格魅力,使得追随他的弟兄,始终不离不弃,甚至是献了自身又献子孙。就连诸葛亮这样的奇才,都对他一生忠诚不二。
刘备具有成大业的最重要的素质,这就是百折不挠的精神。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说:“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他在军阀混战中,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愈挫愈勇,愈挫愈强,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征战,他攻城略地,占据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成就了帝王霸业,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
刘备殿的后面,就是武候祠,又称诸葛亮殿。殿堂正中挂有“名垂宇宙”的匾额,殿内供祀着诸葛亮的贴金坐像,羽扇纶巾,凝目沉思,忧国忧民的神采,显示出一代儒相的风仪。左侧是其子诸葛瞻,右侧是其孙诸葛尚,他们都先后战死沙场。诸葛亮祖孙三代,为蜀汉政权前赴后继,可谓是一门忠烈。诸葛亮的坐像前,有三面大小不一的铜鼓,相传是当年南征的军中用物,斑驳的鼓点上,精美的花纹已经磨平,仿佛留存着边寨烽火的硝烟。
殿堂前有一副“攻心联”,由清末学者赵蕃撰书:“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上联说,诸葛亮在打仗中能用攻心战术,南征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称赞他懂得用兵打仗,不是好战的军事家。下联说,诸葛亮能审时度势,制定出宽严得宜的法度,收到良好的效果,提醒后人治蜀要从中汲取教益 。
殿内的书法廊,有沈尹默先生书写的《隆中对》。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这是为刘备量身打造的战略规划。当年27岁的诸葛亮,毅然选择了势力最弱的刘备,“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时”。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按照隆中对的大政方针,实行联吴抗曹,曹操兵败退回北方,刘备乘机占据了荆州,实现了第一步战略。在荆襄地区发展壮大后,刘备又开始向西攻取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达成了三分天下,实现了第二步战略。刘备曾经说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可以说,没有诸葛亮这方活水,刘备这条鱼是很形成气候的。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如果没有刘备这个伯乐,诸葛亮这匹千里马也没有施展才华的平台。
诸葛亮殿的后面,有宋代名将岳飞所书的《出师表》,书法龙腾虎跃,气䪨生动,展示了一代儒将的风采。《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赤胆忠心。这也是一篇著名的古典散文,入选在电大的教材中,我们的几个学生,正在诵读《出师表》,声音抑扬顿挫,情思感人至深。南宋文人安子顺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其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是诸葛亮的一生的座右铭,也是他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遗产。
公元220年,关羽被东吴所杀,刘备不听诸葛亮和赵云的劝阻,一意孤行亲自率兵伐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后来病死在白帝城,蜀汉政权岌岌可危。诸葛亮不负托孤重任,尽心尽力辅佐后主刘禅治理蜀汉,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最后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言:“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为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作为一个臣子,他是忠诚与智慧的化身。用儒家思想来评价,他既能“独善其身”,又能“兼济天下”,是一代圣人和一个完人。裴度在“三绝碑”中,褒扬了诸葛亮的文治武功,以及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称颂他“四者备矣,兼而行之”,是“大名盖天地”的人物。中国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极力褒赞诸葛亮的功德,他们需要这样一个忠臣的榜样,来约束自己的臣下为其所用。
武候祠的西侧是惠陵,这是刘备与甘、吴二位夫人的合葬墓。公元223年4月,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后,灵柩运回成都,诸葛亮亲选墓地,安葬了这位先主。依据汉制,陵旁建有祭祀的原庙,这就是汉昭烈庙。寝殿前有简易的神道,立有“汉昭烈皇帝之陵”的石碑,后面的刘备墓形如小丘,上面绿草如茵,四周树木森然,竹影婆娑,周围有红墙环绕,环境十分清幽。刘备的墓前,有一副清代的楹联:“一抔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一千七百多年过去了,刘备墓依然保存完好,从未被人盗掘,而曹操的铜雀台早已荒废,漳河疑冢也不知在哪里,南京的孙权墓也沦为了洪武孝陵的守门神,只有刘备的惠陵还保持着汉代的规制。
公元234年10 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后主刘禅追谥他为忠武候,但一直不愿为诸葛亮修建祠庙。直到公元263年,蜀汉即将亡国之际,刘禅“国难思良臣”,才下诏在陕西勉县建了第一座武候祠,此后各地纷纷建起了武候祠。东晋初年,也就是诸葛亮死后50年,成汉政权开国君主李雄,在少城修建了成都最早的武候祠。南北朝时期,武候祠迁到了昭烈庙附近。蜀汉的二世而亡,刘禅被俘后的乐不思蜀,极大地贬损了刘备的形象,而诸葛亮的愚忠却让他流芳百世。当君臣毗邻而祀时,出现了“诸葛祠前香火旺,刘备庙前车马稀”的情景。直到明洪武年间,蜀献王朱椿看到刘备“孤冢累然,冷落凄凉”,于是把诸葛亮请进昭烈庙陪祀。然而在百姓心目中,诸葛亮的形象远超过了刘备,所以民间习惯称这里为武候祠。民国时期,有人写诗道出了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候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