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捅刀子的“队友”。战国四大名将廉颇和李牧,没有被强大的秦国打败,却在为国奋战的时候,被“队友捅了刀子”。
秦国对赵孝成王使用“离间计”,于是廉颇被临阵换将,长平战败。后又因排挤被解除军职,愤而攻打同僚乐乘,只好流亡出走,还被说成“顷之三遗矢”,终究没能启用。
秦国对赵王迁使用“离间计”,李牧则在抵抗秦国王翦的战争中,被赵王迁抓捕后杀害,损失最后的“屏障”。三个月后,赵国灭亡。
其中秦国的“离间计”看起来并不十分高明,但同样的招数,为何赵王“屡中不爽”?
01 长平之战离间赵王和廉颇:廉颇被撤,长平战败
在长平之战前,秦国和赵国两国在军事上互有胜负,阏与之战,赵奢大败秦军,使得强秦多年不敢轻举妄动。赵国是战国末年,唯一一个可与秦国一战的军事强国。两国之间早晚还会爆发大战,毕竟不把赵国打得元气大伤,秦国就不能好好地出来溜达。
本来,秦赵还没那么快PK。但随着秦国攻克韩国的野王地区,韩国的上党郡成了“飞地”,与本土被割裂开来。韩王想说把上党郡献给秦国算了,这样秦国就会停止对韩国的攻打。
当上党郡的一把手不干,他根本就不喜欢秦国,一咬牙,直接决定:全郡降赵。
这一下,秦国火大了,直接挥兵攻打上党。赵国一看,名义上刚到手的地盘,可不能被秦国给拿走了。于是赵王派了平原君赵胜去接收地盘,派老将廉颇长平一带防守秦国。
那个时候,秦国的综合国力强于赵国,赵国拿下上党还没捂热呢,才过了一年多,上党郡就被秦军给占领了。秦军携着胜利之势,转而进攻赵国。双方在长平一线开打。
廉颇一开始也进攻,但进攻不利,接连败退,廉颇只好转攻为守,以守代攻,筑垒坚守,不和秦军直接“肉搏”。
“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秦军多次挑战,廉颇坚守不出,也深知秦军的补给线比赵国更长,消耗更大,只要能长期坚壁固守,消耗和疲惫对方,秦军就会不战自退。但是理想很完美,现实不允许。秦国一直久攻不下,为了打破僵局,秦国派人携重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一来散布谣言说廉颇怯战、要投降秦军;二来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这两个谣言其实并不高明,廉颇身为赵国老臣子,一直为赵国尽心尽力,要说背叛,赵王也不相信。另外,如果廉颇容易对付,为何能阻挡秦军那么久?况且赵括也没有实际战绩去证明秦军会害怕他?但这样的流言,加上当下的战局形势,成功引起了赵王对廉颇的猜疑,而这就是离间计的核心。
赵王“撸掉”廉颇的理由,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打仗太费钱粮了,关键是还打了这么久,本来赵国的国力就不如秦国,赵国没有秦国那么能“扛”,加上齐国又不借粮给赵国,赵国更希望能“快点结束战斗并取得胜利”。
第二、廉颇军多次失利,又坚壁清野,龟缩防守,加上流言以及“被秦国贿赂的”大臣对廉颇的抱怨,让赵王觉得廉颇不大行。
第三、廉颇以前是平原君赵胜门下,而平原君赵王的叔叔,才能出众,又任相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具备“继承”王位资格的。一个相国,一个大将,赵王怕他们联合起来逼他退位,不管怎么说,他们对赵王来说,都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第四、最后赵括那信誓旦旦的保证,以及必胜的信念“感染了”赵王。以上种种原因,让赵王决定派上朝气蓬勃的“新锐”赵括担任前线总指挥,还增援了20万的赵军。
赵括奔赴前线,从防御战略,转为进攻战略,然后被白起算计,坚持了46天,战败。战败的赵兵投降后,被坑杀。
02 秦灭赵之战离间赵王迁和李牧:李牧被杀,赵国国灭
公元前229年,秦国开启灭赵之战。秦国分两路走:
第一路:大将王翦大举攻赵国,率领上党兵卒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
第二路:杨端和率河内兵卒进围赵国国都邯郸;
赵国派李牧、司马尚倾全军抵御,阻止王翦大军前进。双方一直相持到第二年。但俗话说,祸不单行。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上北边地震,导致全国大面积饥荒,赵国就像衰弱至极的病人,无力前行。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秦国再次使出“离间计”,用大量的钱财贿赂赵王迁的宠臣郭开让他讲李牧的“坏话”,给李牧“泼脏水”。郭开这人也算是拿钱能办事的主,也明白赵王迁对李牧是有极大意见的,于是对赵王说李牧、司马尚可能要谋反。赵王也不多做分析,马上就派赵葱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收缴兵权。
李牧不认为赵葱和颜聚,能与王翦对战,并且对赵王临阵换将的做法也是不满的,认为这会让赵国加速溃败,所以拒交兵权,继续领兵与秦国对抗。明的不行,就暗的来。赵王和郭开命人在李牧“无防备”的时候,直接捕杀,并罢免了司马尚。
“李牧死,赵国亡”。李牧作为赵国最后的“屏障”,赵国再一次因秦国的离间计,而自毁长城。赵王不会不知道李牧的才能,之所以又中招,我以为可能有以下原因:
第一,李牧权力极大。作为边关大将,任免官吏,财政税收大权,还厚待士兵,自身又是帅才,这样的牛人,能不受到赵王的猜忌。再者李牧原本是支持赵嘉做赵王的,而非现在的赵王迁,再加上是自己亲近的宠臣说,李牧要谋反的时候,赵王迁其实就基本上“相信”了,他怕秦国,更怕自己王位不稳。
第二,李牧原则性强,不圆滑,又不完全听赵王的命令。以前在防御匈奴的时候,就坚持自己的作战方针,不理赵王的命令。这样的性格,在赵王迁听信谗言后,让人去收缴兵权而被拒,那个时候赵王估计100%“证实了”李牧要谋反的“事实”。
李牧被杀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赵国亡国。
03 秦国离间计:扩大了赵王与名将间关系的裂缝,收获了惊人的成效
武将,尤其是具有极高权力和影响力的武将,一直都是被君王高度防范的对象。一旦情势有变,更加之敌方的推波助澜的“离间之计”,只要能加深君臣之间的猜疑,再加上收买关键人,效果就会非常明显。在以君王为首的人治时代,君王贤明,国家多半能复兴;君王昏庸,国家就会开始衰退。
与其说赵王昏庸中了离间计,不如说因为赵王与名将廉颇、李牧之间本身就存在裂痕,而这关系的裂痕被敌人发现,并加以利用,身为一国之主的赵王,又怎能不中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