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互联网最简单且有生命力的盈利模式就是广告。
我理解的广告:公司或个人把自己的产品、服务甚至思想通过媒介传递给受众,从而影响人们的心智,产生各种欲望或想法,最终促成交易或思想上的认同。
广告的价值前提是可感知,无论看到、听到、触到、闻到都可以,最好能经常性触发,在众人脑海里刻印下来。
多数广告都靠画面和声音去展现,比如电视广告等。
对互联网广告来说,图片和文字是目前最主要的展现形式,近几年视频广告才多起来。
从整个互联网来看,那些市值高的互联网公司,主要盈利模式依然是广告。
流量越大,广告颗粒度越小,用户画像越精准就越NB。
比如Google,赚钱靠Adsense广告,除了谷歌搜索引擎,全世界大量网站都挂有Adsense广告。
几乎任何人都自主开户投谷歌广告,挑选好关键词,准备好广告物料就可以推广。Adsense基于页面内容匹配最相关的广告。
这样谷歌就把广告做了关键词级别的“切割”出售,广告颗粒度小,可展现的广告位也极丰富。
所以谷歌的广告业务非常赚钱,它的产品和投资逻辑也都围绕着广告:获取更多流量,然后展示广告。
谷歌为什么做Gmail?
电子邮箱是基础工具,使用人数众多,使用频次高,有Gmail后,每封邮件都可以靠语义分析内容后加入精准的Adsense广告,这样还不会侵犯用户隐私。
为什么收购Youtube?
这个平台能通过UGC产生海量有价值的视频内容,以后甚至有希望取代电视。电视可以做视频广告,那Youtube同样可以添加Adsense广告,还能跟踪用户观看广告的实时数据,不断的迭代调整。
为什么做Android系统?
整个手机的操作系统都是我的,占据移动端平台,以后合适的地方加个广告很容易。
我感觉谷歌的产品逻辑就是,用我的产品人多了,能不能加上广告?
Facebook靠什么赚钱?
首先它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把线下关系网搬到了线上。除你填写的个人资料,你的每次动态更新,你的每次点击,你的每次Like,都成了他们投放广告最好的颗粒度切分数据。
虽广告转化率不如主动搜索高,但用户基数大、粘性高、用户画像全,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搜索引擎也无法抓取到。
所以Facebook广告收入也很赚钱。
回到中国互联网四大门户时,那时广告多为Banner图片和文字广告。
只能靠首页、频道、专题等页面类型投放,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交易广告颗粒度太大,太贵投不起。
后来百度诞生,最后业务模式和谷歌差不多,也是靠类Adsense的联盟广告赚钱。
慢慢发展到Web2.0时代,这一时期的网站更强调互动性,鼓励用户UGC产生内容。
诞生了很多新形式平台,比如贴吧、分类信息、微博等等,其间还有昙花一现的博客、RSS阅读器等。
贴吧虽然靠关键词创建,但本质上算自动生成的各个小主题论坛。和传统论坛一样,贴吧也靠用户发帖、回帖,会员等级制度形大量小社交平台。
小社交平台天然排斥硬广告,且用户注意力集中在帖子上,投放广告易产生PV高、点击率低的尴尬情况。
分类信息则是另一个极端,靠地区+大量分类来组织结构,靠用户来产生内容,线下自由交易,强调地域性,服务对象以个人居多,这里是硬广告的天堂。
还有很多B2B平台,甚至不少出现的比分类信息早,也是靠分类+地区的模式组织商业供需信息,也靠用户产生内容,生产者多为中小微企业营销推广人员,这里也是硬广告的天堂。
分类信息和B2B平台相比传统门户网站的优势:内容生成成本低,广告颗粒度和精准性有提升。
发展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的流量入口价值降低了。
PC时代的流量入口搜索引擎,在移动端被各种手机游戏、各种行业APP、各种社交工具、各种阅读工具、各种视频和直播软件分流。
这样搜索引擎这个流量载体会一直存在,但是价值不如PC时代大了。
尤其是各种超级APP的存在,比如微信、今日头条等,抢夺了大量的用户时间和眼球。
今日头条确实非常强大,而且团队视野很开阔,投资布局了大量视频工具,他们在押注未来,更低的价格,更大的手机流量和更快的网速几乎是一定的。
而且靠机器学习,用户点击喜好的分析,就可以更精准的投放信息流广告,这种模式广告颗粒度非常小,而且软性广告植入方便,对用户心智影响更大。
所以百度很害怕,在做这个号,那个号,想笼络内容生产者,想让广告主投放他们的各种信息流广告。
微信是一个奇葩,订阅号让很多自媒体大号赚的盆钵盈满,朋友圈广告也是叫好叫座。
但微信过于封闭,而且非常不欢迎官方渠道外的硬广告,想基于微信做病毒式传播?光备用域名和流量费都吃不消,这种偶发的流量卖给谁呢?
微信对不合规的广告行为容忍度极低,比如集赞、诱导转发等等。微信的产品态度形成了这个产品的调性和生命力。
但现代社会广告无孔不入,哪里人多哪里广告多,不给生存空间也要自己制造。
商家获得精准用户欲望极强烈,官方广告渠道太贵太高大上,颗粒度太大,那只有商家自己另辟蹊径。
所以寄生于微信上的广告也不再是单纯的展示性广告,而是变成了直接卖人头。
于是产生了很多新的灰色行业:买卖站街粉、通讯录粉、换群卖群等等。
广而告之变成了私下的微信交流,各种话术引导和各种套路。
总之,从互联网的平台演变来看,广告依然是主最要的盈利模式,而且哪家平台流量越大、广告颗粒度越小、用户画像越清晰、能唤起用户情感并引发行动的平台,赚钱速度和规模就越厉害。
打广告要去人多的地方,打广告要去客户精准的地方,打广告要匹配用户的需求和情感。
优秀的广告能一下击中用户的内心:这个东西对我有用!
每个人一天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抢占用户时间的战场越发激烈。
这是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多数人的时间都被移动设备上的游戏、视频、各种头条信息所占据,社交工具再截流一大部分,真正留给商业使用的时间不多了,而且多数是PC流量。
移动流量主流变现模式依然是广告,只是推广的产品、展现的形式发生变化,聚拢流量的载体不只是网站,还有各种APP、各种“号”,还有摸索中的小程序或类似的东西。
营销人员需要的技能也从SEM、SEO更多转移到写作、文案、传播策划。
我认为互联网产品的基本逻辑就是:提供一款用户需要的工具、服务或内容,让人尽可能快速的、持续的聚集起来。这时你就可以自己打广告或帮别人打广告赚钱。
营销推广人员的阵地要灵活,哪里火哪里热去哪里,时刻关注边缘崛起的需求。
要么流量大,要么流量精准,要么用户价值高。三样占全很难,但你总要占一到两样啊。
如果自己没能力做平台,那就最好依附于某个大平台,按平台规则一起玩耍、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