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朋友L问我借钱。
我这个人是极不喜欢和朋友有金钱联系的。可是她说自己也是真的穷了,大四跑实习,所以在外面租房子,当月的2000生活费早就预支掉了,实习工资还没到,已经让爸妈“江湖救急”一次了,不好意思再要,于是在我们这群朋友里求助:
“你知道的,上海嘛,房租很贵的。”
看着她可怜巴巴的样子,当然能帮则帮,我打开手机转了2000块钱过去。我相信L的为人,也相信她那么要面子,肯定是真的没办法了才会向我开口。
前几天,我在L朋友圈里看到新的自拍,穿着一件看起来不便宜的毛呢大衣,还买了一只圣诞限量款的口红。我马上私她并发了一个生气的表情:“不是穷得吃不起饭嘛,怎么又剁手了?”她解释说自己刚好花呗里还有1000 多的额度,女生嘛,面对漂亮衣服的勾引向来就难坐怀不乱,花呗里的一千额度刚好“救了她一命”。
“你知道的,上海嘛,必不可少的。”
可惜她的新大衣和口红并没有救她,新住处的热水器没用两次就坏了,她和房东理论,房东太太非说热水器是她弄坏的:“要修?就得自己掏两百块钱!”
仙女L冻得瑟瑟发抖,穿着新衣服还是很冷,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弹尽粮绝,她告诉我:“只有到了工作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平时有多能花钱。在学校住宿舍吃食堂的时候是根本不会在意的。”
她问我怎么办,我说我最多再借你五百,不是不愿意借,是我怕你管不住自己:
“你知道的,上海嘛,身上没钱怎么行呢?”
她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没要。
昨天,L把自己买了很久却没怎么用过的单反出了,拿着五千多块钱,还了我2000,还了花呗1000,自己留了几百,剩下的存进银行卡里。
以及,默默地关掉了花呗。
❤️
“我觉得太贵了,还是算了吧。”
很多人可能已经很久没有坦然地说出这样的话了。
“提前预支”的机制给了我们“有很多钱”的错觉,只要不够了,就能够随时借到。整个社会也在积极地刺激我们的购买欲望。
很多像我们一样的学生都是到了月末看到了支付宝账单,才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
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好像就特潇洒,花呗和层出不穷的贷款平台,给了他们莫大的底气。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一个提前预支的数字的背后会不会有其他代价?
电子支付让我们失去了“钱”的概念,从前拿在手里可以数的钞票,可以摸到的钱包的干瘪,现在只是一个数字。很多人在消费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有没有偿还的能力,仅仅只被物欲推着走,觉得拆东墙补西墙就可以了。
现在大多数的年轻人都没有存钱的习惯,对于理财的唯一概念可能就是余额宝了。很大程度上因为电子消费,给了我们“提前预支’的胆量。
还没能挣钱,却学会了预支和浪费。
❤️
“你们这些年轻人啊,真的一点存钱的概念都没有。”
每次和妈妈说起最近买了什么好东西,她都特别严肃地告诉我要学会存钱。
妈妈刚工作那几年,每个月拿着不低的薪水,也并没有存钱的意识,直到后来发现房价猛涨,忽然意识到存款的重要性,才急匆匆地想起要节流。因为管不住自己,那时候她每个月都会把工资的一部分交给外婆存起来,自己留下一部分零花。久而久之才攒起了首付。
妈妈告诉我,以前外公特别喜欢说一句话是:“身上无一文,好比掉了魂。”(用桂林话脑补)。
哪怕你还在上大学,我也建议你,一定要开始存钱。
虽然不多,但要知道,存钱这件事情和其他事情一样是需要坚持才能看到效果的。
还有半年多我就毕业了,从今年年初开始,我就一直在存钱,虽然不多,却也没有间断。我相信随着我以后的积累,会达到一个不小的数额。
对我自己来说,这一笔钱是不会动的,几年后可能会作为我之后的游学基金,可能会拿去买车,或者付房子的首付。我之前只会简单地办一张卡,存定期,后来发现其实如果达到了一定的数额,可以适当地做一些投资。
有存款的时候,才有底气。才有面对和抵御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