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只有自己做了爸爸妈妈才更加理解和懂得自己的爸爸妈妈。
这句话一点也不假,我也是在当了妈妈后,更加懂得了父母的不易,更加体味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付出的点点滴滴,别有一番风味。
梓杰开始了人生的另外一个求学阶段,在陪伴他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我想到的更多的是我小时候在这个阶段的点点滴滴,有时候恍惚之间,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但是很多人和事情依然记忆忧新。
有人说,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也是爸爸妈妈陪伴我的场景。
场景一:没有中断过的早餐
八十年代的农村,大人们是没有早上给孩子专门做早餐的习惯的,农忙的时候,一切为农活儿为主,谁还会有时间为孩子专门准备早餐。稍微负责任的大人们会准备一些干馍片儿,孩子们自行拿着吃,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起得迟了,也懒得去吃那干巴巴的馍片,所以,农村的孩子们早上大都是空着肚子上学的。
但是我的老妈是一个特别勤快的妈妈,无论第二天有什么样的农活,每天早上她都让我们吃上热汽腾腾的早饭,拌汤、蛋汤,焖KE LEI(原谅我真不知道写这两个字)等等,最让我和弟弟喜欢的是鸡蛋方便面,那时候方便面是一个孩子最奢侈的零食,但是爸爸妈妈总是一件一件的给我们买回来,早上的时候妈妈先将两颗鸡蛋放入煮沸的水里,然后蛋包成形后煮入两袋方便面,煮好后我和弟弟一人一碗,每天吃上鸡蛋方便面的我们觉得好幸福。
我们有个邻居的孩子经常找我一起上学,每一次她早到我家找我一起上学,都羡慕我能吃上鸡蛋煮方便面,善良的妈妈不忍心,于是便匀出一些鸡蛋方便面,也让那个孩子和我们一起吃。
后来,我和弟弟去镇里上学,远水解不天近渴,但是爸爸妈妈总会为我们准备好早上的便利吃食,牛奶馍片,油茶面,饼干等等。
在我的求学生涯,早餐是没有一顿落下的,这个场景一直温暖着我前行。
场景二:冬天晚上的夜宵
农村长大的我,夏天的时候家里很忙,父母白天在地里辛苦劳作,晚上还得忙家里各种事情,也没有更多时间去陪我们,但是农村的冬天真是爽歪歪,父母都不忙了,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陪伴我和弟弟。
爸爸是个家里呆不住的人,但是妈妈特别喜欢陪伴我们。
每当冬天的晚上,家里早早亮起了灯,灯下是一个炕桌,炕桌上我和弟弟埋头写着作业,妈妈在炕的另外一头一边手里做着针线活儿,一边看着我们写作业,一边还要照应火炉里的火,如果火小了或者灭了,她会及时补充让炉子烧得更旺,让我们暖暖和和写作业。
冬天人们吃饭早,这样写作业写得我们到后面就饿了,妈妈好像能未雨绸缪,变戏法似的总能为我们做好吃的。
火炉里烧土豆,如果只是烧土豆那没什么特别,但如果就着冬天刚腌好的咸菜,真是美味,长大后,我也吃过几次烤土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没有小时候的那种味道。
还有妈妈最拿手的鸡蛋汤,鸡蛋是荷包形的,上面滴几滴自己榨的胡油还有葱花,简单妙不可言,后来我也为我儿子做过类似鸡蛋汤,确实没有我小时候妈妈为我做的味道好。
有时候在烧旺的火炉里煮几颗鸡蛋,就着方便面调料或者醋吃,还有咸菜,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那时候我不知道有夜宵这个词,后来才知道母亲为我们准备的爱心夜宵。
场景三:他们的背影
龙应台曾经在《目送》中写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但是有多少父母知道,在你们和我们道别后,我们会在你们转身后再次转身,望着你们的背影默默流泪,想告诉你们:我想你们,我还没有准备好离开你们。
初三那年,我转到镇里读书,环境同学都很陌生,因为刚好赶上收秋,刚去的第一个月爸爸妈妈都没有来看我,我很想家,我终于盼来了爸爸妈妈来看我,给我带了很多吃的。因为家里忙,爸爸妈妈也不能停留太久,还要当天赶回去。我送爸爸妈妈回去,看着爸爸妈妈离开的背影,我觉得我的眼角都湿了,我真想追着爸爸妈妈说:我不想在这里读书了。但是我不能,他们是费了好大的劲才送我到这里读书,我只能把书读好,才不枉费他们的辛苦。
上邮电学校的时候,是我爸爸去送的我,帮我报名安排好后,爸爸就要走了,我在宿舍的窗台上看着爸爸离开的背影,我又哭了。
我在想,每次,是不是他们目送着我们远行,也会百感交集。
张抗抗在《有家真好》一文中写到:家,是一所房子,父母是房子的屋顶,孩子是房屋的窗户。家虽然不能给你表面上的财富,但却在精神上给你了一大笔财富。我想正是这样这样的一大笔精神财富才让我和弟弟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