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被李叫兽的文刷屏了,《为什么你有10年经验,但成不了专家?》。
标题就如此戳中痛处,内容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
让你成为专家的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
刻意练习指,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联系,它要求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熟练和舒适区域,不断地依据方法去练习和提高。
关于如何刻意练习,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看完以后,触动很深。我也是工作了十年多的人,虽然有点经验,但离着专家还远得很。我也曾经比较过自己和很多业内资深人士的差距,虽然有各方面的原因,包括视野、天赋、努力程度等,但最大的差距的还是两个人做同一件事情时候的方式和习惯。但,我只看到了表象,没有找到原因,而真正的原因就是这种刻意练习,这包含了几个方面:
首先,是要不要去做练习?虽然这样的练习有用,但一定是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的。这势必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了在舒适区里面待着还是去经历更多的磨难?付出与回报成正比,后者虽然更辛苦,但成长的也更快。所以每当觉得这样的练习很苦的时候,想一想,你能够获得的收获,甚至可以在脑海里,描绘出自己实现梦想时的场景一定会更加动力十足。
其次是做什么样的练习?说实话,能够准确识别出什么样的刻意练习可以更有效的人,本身就有着对于这个领域有些比较深刻的见解,或者说至少是有一定的天赋的。而对于一个普通人,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把有关于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行为进行不断的拆解。比如人力资源,可以拆解为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等模块;而招聘又可以拆解为,招聘渠道开发、简历筛选、面试技巧、offer谈判等方面。而每个方面都有着不同的技能。给自己在某每一个,小模块上都打一个分,分别去进行练习,提高每一个模块的分数。
接下来,就是如何去练习?不止是练习,更要从练习中获得更多的效用,利用更多的技巧与付出更多的恒心、耐心。可以利用PDCA的方式去做,所谓PDCA,即是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行动(Action)的首字母组合。很多时候我们长期的去做一件事却,没有任何进步,就是因为,我们只停留在了实施也就是DO,这一个步骤。完成一个完整的PDCA,才算是一次有限的刻意练习。虽然这中间可能牺牲了你的时间,表面上看起来做事可能会更慢,但通过一段时间的梳理之后,效率一定会有着大大的提升。依然用前面招聘时筛选简历举例,如果只是简单的筛选简历,有经验的人可以很快的就完成。而更用心的人,会去辨析和思考,目前,是不是我已经拿到了足够多数量的简历?更高质量的简历可能在哪里?我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得到?在我今天看的简历中,有哪些人,目前不太适合,但未来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候选人的?甚至可以对每天,看过的简历情况进行一定的分析,他们的年龄、性别、行业、工作经验、分别都是怎样的?我们的企业更吸引哪一类候选人?他们和我们的企业相匹配吗?多去做这样的练习和思考,做一些总结和反馈,一定会取得更多的进步也比别人有着更多的收获。
还有,这样的刻意练习,时间和数量是否足够?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大部分时候,这样的练习并不会在短时间内就显现出它的效用,相反会因为太过辛苦,而容易让人放弃。而只有不断的坚持,通过反复的练习,在大脑皮层中形成深刻的印记,在思维中形成一种习惯。最后体现出来的就是,前面所说的,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层次和能力人的不同处理方式。即使是去医院挂号,我们也更喜欢挂专家号,就因为专家可以更加高效、迅速的解决我们的问题,并且有更少的出错几率。
最后也是大家最关心的一点,就是练习到什么程度可以称之为专家?我认为,专家不仅要有专业知识,不仅要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还要有分析这一类问题的产生原理的应对的方法,更要能把自己的行为方式变成体系去执行和完善下去。
想想自己工作至今,而前几年年完全是没有太开窍的状态,实在有些可惜;等明白这些道理的时候又不够坚持和努力,以至于今天,依旧只是高年资而并非专家。
现在,“刻意练习”这把钥匙已经交到了我们手中,怎样去打开“专家”这扇大门还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