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明星能不能红靠的不单是业务水平,还离不开“流量”、“话题度”,因此“卖人设”这种套路也随之而来,每个明星都要有属于自己的新鲜、典型、能引起大家好感的标签,常见的比如“吃货人设”、“少女人设”,“学霸人设”。不可否认的是,过度包装以致于偏离了真实的自我终会面临“人设崩塌”的尴尬境地,导致适得其反,本末倒置。但于我看来,当今社交平台眼花缭乱,网络这张大网联通世界,涵盖当代人们很大部分的娱乐生活,在这张大网下的每个人都逃脱不了“卖人设”的洪流。
1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穿普拉达的女王》这部电影,片中有一个场景,Miranda在挑选腰带时,Andy有点轻蔑的说:“我没看出这两条腰带有什么区别,看来这些玩意儿我还得慢慢学习呢!”这种表现引起了大boss的不满,Miranda对Andy说了很长的一段话来打击她,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所以你去你的衣橱挑选了这件做工粗糙、松松垮垮的毛衣,是想告诉全世界你穿的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内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的确,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的Andy起初也心高气傲,与大众的看法类似,在她眼里,时尚代表着“虚荣”、“浮夸”、“拜金主义”这些负面形象,所以她起初对Miranda所处的这个圈子不屑一顾。而她的这种傲慢,被大魔头女上司通过利用她身上所穿的这件普通天蓝色毛衣而狠狠嘲讽了一番。
Andy自然也被这番嘲讽气得不行,但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忽略了一些东西。她穿在身上这件普通不起眼的毛衣,也许没有刻意表达什么,但所穿所言所行皆是一种符号,符号的解释权从来不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所以这产生了一种悖论:不管你有没有表达,在他人看来你都在表达。
2
同样,在网络平台上,你所分享的东西也许没有刻意展示什么,但在别人眼里,都可能被解读成你在表达你的某种特点、展示你的某种品质、甚至炫耀你的某个成就。
比如朋友圈可能有两类人,一类人非常活跃,经常分享自己的动态和想法;另一类人不活跃,偶尔才会出现一条动态。所以在不活跃人群眼里,活跃人群可能就被贴上了“矫情”、“戏精”等标签;在活跃人群眼里,不活跃人群可能就被贴上了“装X”、“虚伪”等标签。
本身爱不爱发朋友圈只是个人喜好,并无对错优劣之分,但在别人眼里都可能被过度解读,由此,你可能已经被贴上了“卖XXX人设的标签”。
每个人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分享什么是自己的权利和喜好,不管你怎样解读,都没必要嗤之以鼻。因为在你看来,别人在“卖人设”;而你在社交媒介上的动态,在别人眼里也会有另一种“卖人设”的解读。
3
我认为,人设未必全是负面意义,它也有着积极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很不满意的缺点和自己向往的优点。在一种程度上,“人设”可能表达了个人对于这种“优点”或“目标”的向往,如果这个“人设”能带给人们自信,激励人们向这个特点迈进,实现自我的真正提升,“人设”未尝不好。
但是,“卖人设”不能陷入高调乃至疯狂的境地,什么好的品质和标签都想往自己身上揽,所有优良品质你全都占了,这是不现实的。比如前一阵的热门人物马艺妮,就读于清华大学的她有着姣好的面容,上了《最强大脑》之后吸引了很多人崇拜的目光,后来被爆出“学术不端”、“人品不好”、“私生活混乱”等问题。我不赞同这些问题被曝光后网友墙倒众人推的做法,但是有一句话我觉得是对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本身一个如此优秀的姑娘,在吸引了关注后飘飘然起来,微博疯狂秀恩爱不说,走起了“美妆博主”路线,并公然对自己和其男朋友被冠以“清华校花校草”的头衔表示得意。本身这些没什么,毕竟她有自己的资本,但是现实生活中她被曝光的这些不良行为与她网络上展示的自我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德不配位,终会让自己陷入难堪的境地。
4
每个人都逃离不了“卖人设”,只不过是直接不直接、与真实的自己差距大还是不大的问题。也许有人否认说:“我从来不卖人设,我是个活得很真实随意的人。”那么此刻,“顺其自然”在别人眼里就成了你的人设。也许“顺其自然”是你的真性情,但是在他人的随意解读之下,你还是不可避免的卖出了人设。
对于他人在社交平台上的分享,我们可以不喜欢,但是要有尊重,不应该觉得他人在“卖人设”就不屑一顾嗤之以鼻加以嘲讽,因为在别人眼里,你的网络分享内容何尝不是一种“人设”呢?所以,对于“人设说”,我们要看淡一些,在网络上我们想分享就分享,不必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同样别人想怎么分享就怎么分享,我们应该对别人的分享有基本的尊重。
不管你觉得别人是不是在“卖人设”,也不管你在别人眼里是不是“卖人设”,都不必在意,网络社交平台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无需多言,现实生活在你身边的人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