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文
我是我们家孩子读书最多的一个,挣钱却不是最多的,工作也是最忙碌的。妹妹们都不喜欢读书,但也各有谋生的特长,做培训班教师,每天工作几小时,轻轻松松年薪二三十万,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又能顾家又能养家,多好。
可我总觉得人生除了挣钱还应该有点其他的什么,比如提升自身的内涵和修养。我对小妹说,下个简书吧,看看别人怎么做,让自己的专业更系统一些。小妹头也不回地说:“不学,懂多累多。”
想想似乎也有道理。那些初中同学,读着读着就辍学了。回家子承父业,做着小老板,住着大房子,开着自己喜欢的车子,日子轻松自得。也许一辈子都没出过几次远门,但生活在小农场里,一代接一代的繁衍,也是丰富多采的一生。
再说我的那帮闺蜜们,和当年读书时一样,我上学(上班)时她们在睡觉,我(自习)加班时他们在煲剧。我坚信靠自己的努力可以过很好的生活,她们也相信优秀的自己会嫁个好人家,一辈子怡然自得。事实正像我们期待的一样,她们每个月只是象征性地挣点钱,生活依然悠然惬意。我也同样让他们艳羡在自己的“事业”里,各种难以理解和想象的忙碌。
我经常假想,如果我也不爱读书,不上大学,不入体制内工作,现在会怎样呢?
首先跳出来的念头是,即使我有很多想法,但也不懂得像现在这样用文字与自己交流。到老了的时候,就会跟我妈现在一样,常常说:“如果我会写,一定把这一生写成故事,记录下来。”而今我喜欢写,却在越来越多的练习中发现自己与“会写”的距离仍遥不可攀。于是我更加努力地写,耗费原本可以休闲和休息的时间,只是因为喜欢,别人眼中的辛劳都成为孤独的狂欢。
我不知道把这种因为知道太多而带来的辛劳视作内心孤独的狂欢是不是属于自欺欺人的安慰。
如果我当年考不上大学,或许会读个师范什么的大专。或者高中都考不上,直接读个中师什么的,毕业后留校做个老师?我想我还是能够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的,优秀是一种习惯。或许不爱读书的我根本没有养成这种习惯。最大的可能是我也回到我成长的小农场,做一名老师,或者在农场的机关里混个职位。其实我很怀疑如果真的没读书,我是否还会认为我可以胜任这些看起来不算难的工作。我还可能嫁给曾经追求我的初中同学,或者外地空降来的“青年才俊”,然后一起经营老爸的杂货店,早起摆摊,晚上收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或许我会生几个孩子,腰比现在还粗,脸也比现在还黑,不修边幅地穿着宽大的T恤,打底的中裤,扯着嗓门跟顾客讨价还价,跟邻居抱怨生活的艰辛或是炫耀不起眼的成就。因为不知道什么叫女人该有的精致,所以也从未为自己的状态感到难堪。
从不精致也从未追求精致的人生,难道就真的不是美丽的一生了么?
我不敢继续想下去,我不愿意顺着别人的思路去否定自己的追求和努力。就像有位长辈对我说的:“人生就像一层一层的阁楼,只有不断打开天花板,你才能看见更广阔的天空。”我们很多时候都在埋头苦干,以为黑暗的生活就是生命本来的样子。其实不管生活在哪一个层次,知足常乐,并无优劣之分。
一个好奇心太强的人,总不会甘心在同一种状态里沉溺太久。而一旦感受过捅破天花板的快乐的人,通常会不辞辛劳地继续追求这种豁然开朗的快乐。他们用灵魂引导身体,需要不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灵性才会感到舒适和快乐。在人生的每一阶段,会有不同的追求。这种为了满足灵魂需求而带来的忙碌,无法用金钱衡量,甚至与金钱无关。
而在用身体主导生活的人群里,随心所欲,即是真实。最大的欲望即是满足各种生理需求,他们的灵魂永远沉睡在内心深处,稍有悸动,也会被难以突破的人生格局所束缚。于是只要乖乖的安分守己,就是最舒适的状态。
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群中,忽然仰望天空,发现自己仍有追求的人。求知的欲望远比对金钱的渴望大得多。因为我一直坚信,只要认真过好每一天,只要不断提升自己赖以谋生的实力,该拥有的总会一分不差地主动靠拢过来。生活既要脚踏实地根植土壤,也要心怀梦想地仰望星空。
事实上,闲聊中无意的一句话却让自己想有拟文一述的冲动,并且立马实施了,又岂不是“无知者”矫情的固执呢?
说到底,无知和舒适根本扯不上什么关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