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这不算是一次认知,毕竟我还没有参透这俗世。离上一次沉思这俗世已经丢失了三载,我是被迫与之分开,强行灌入脑海中的科研于我本无多大用处,不可,将就着,一错就是三年。
以愉快为基本标准,这也是生活在人间的一种实诚的态度。无论什么身份,只要生活的愉快,是你产生了共鸣和获得享受,你才应该承认没有白走这一遭。记得毛姆在读书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你才是你所读的书对于你的价值的最后评定者。”这句话在人间同样适用,你才是你所经历的人间对于你的价值的最后的评定者。
可是,自我评定的结果是错,如何?
整日里自我否定到令自己发指,可又能如何,每次都还是得过且过。可是我想我是喜欢这世道的,就像是喜欢读书一样。有人问起,“你为什么嗜书成性?”其实我哪知道呀,读书对我来说就是是苦难之中的一种自我救赎的方式。通过读书,我把自己的苦难拉开一个距离,把它作为对象,对它进行审视、描述、理解,以这种方式超越了苦难。
对于读书,我丝毫不吝赞美之词的,就像人间。人间于我,就好比读书与写作。固然,写作有瑕瑜,人间亦然。记得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推出一部纪录片,叫《人间世》,对某个三甲医院采用几十个摄像头24小时360度无死角的拍摄于记录,记录了人间的悲观离合,看的我无声抽泣。不是说拍摄手法有多高超,在于现实,当现实的无可奈何,赤裸裸地呈现在镜头中,被播了出来,这纪录片就超越了简单的医患关系与治病救人这个主题了。名字取得真是好呀,人间世,这三个字给观众或读者一种瞬间的冲击力,击垮了人们心中对医院根深蒂固的歧义与漠视。
《人间世》这部纪录片,让我体验到了各式各样的人生,我感恩这人间,我还能以健康之态,做我喜欢做的事,读我喜欢读的书,爱我想爱的人。我想,自己比绝大部分人幸运的,可以在喜欢的时间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读书。我是不轻易影视剧的,但我对书从来就是饥不择食,都说“远在深山无人迹,家藏诗书圣贤来”。于我而言,书就是人间最美的馈赠,我至始至终都在随时等待。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少的人静下心来,随手拿起一本书,默默地陷入其中。
老实说,非纸质化的读物对我的冲击很大,我喜欢猎奇,喜欢新鲜的事物,这就让电子杂志、电子书籍等非纸质化的读物有机可乘,它们无时无刻不在蚕食着我的空闲时间,使得我越来越离不开电子产品,也越来越依赖它们,这时候,我认知世界的唯一途径成了那些公众号,大V等自媒体。多年前,我无意中看到一句话,“你所了解的世界,是这个世界想让你了解的,你根本就没有机会去主动选择。”可怕的是,如今的我,彻底验证了这句话,从15年的VR,到16年的AI,再到如今的区域链、以太坊,我从头至尾了解了透彻,对上层建筑的解读也是各种关注。
后来呀,我发现,我不是我了。都说学校是一个工厂,不管什么样的学生进来,等毕业时大家都是千篇一律,作为一个合格的产品被运送到社会。可社会何尝不是一座巨型工厂,你所费劲心机了解的信息,都是社会想让你了解的,当社会不想透露给你时,你就算再怎么费尽心机,终会无功而返。
对我来说,VR、AI、区域链、以太坊等一些紧跟时代发展的事物对我有用吗?我费尽心思的去了解,弄懂其中的是非曲直,无非就是想扩充自己,等风口一过,这些新鲜事物的热度随之消散。于我而言,是一种失落。因为当我知道市场上出现VR、AI、区块链等潮流的东西时,我就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即便了解透彻,对现在的自己也是用处不大。
书籍是人类经典文化的主要载体。电视和网络更多地着眼于当下,力求信息传播的新和快,不在乎文化的积淀。因此,如果我仅仅从电视上或网络上吸收知识,与我而言,我基本就算是一个废人了。我或许知道天下许多奇闻八卦,但这些于我的生活毫无作用可言,于我的精神生长更毫无关系。
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根的,他对人类的文化传统一无所知,本质上是贫乏和空虚的。
对自己近几年的生活的思考,觉得甚是失败,近几年尽然没有真正静下心来看基本有意义的书籍,更别说去了解这人间了。
我对人间的透视,大部分来源于书籍经典,对人间的思考,部分来源于自己的写作,我不求身后的不朽。在我有生之年,我的文字陪伴我,换回我遗失的记忆,沟通我走过的岁月,这就够了。
我也不追求尽善尽美。我的作品是我的足迹,我留下它们,以便辨认我走过的路,至于别人怎么想,对它们做出如何解释,便与我无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