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邀请回答的,
大多是关于在德国读书是不是很难,
在德国读书是不是很难毕业之类的问题。
所有的提问者,都是即将去德国读本科、读硕士的小同学。
我十分能理解这种对在陌生环境用陌生语言甚至学习陌生课程的忧虑,
所以我还是想从我自己(真·学渣)的角度,
粗浅地说一下这个问题,
手把手教你,
即便是拿不到很高的成绩,
但一定能毕业的方法。
去德国读书难度妖魔化,奉上一碗价值三块五的鸡汤。
自我恐吓=百分百纯天然高浓度鸡血,
恐吓一分钟,鸡血五小时
每个学期,特别是在德国读书的头三四个学期,我都会对自己进行阶段性的自我恐吓。至少在我所在的学校,挂科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如果不幸挂科,假期约等于泡汤不说,又要轮回一遍考试的内容,真是雪上加霜。心灵身体备受摧残好几周,还不一定能考过。如果异常不幸,挂的是论文,抱歉,我无法想象这种灾难会发生在我的身上。
有一个学期,考了两门笔试,两门口试,还有两篇论文。准备到还剩最后一篇论文,实在是写不动了。室外,吹着能把鼻毛冻僵的寒风,室内,脱了只剩短袖,脸蛋还是会被暖气烤出高原红,一冷一热,最终没能抵挡住,一不小心患了重感冒。每天喝两碗姜汤倒在床上,头的重量超过五十斤,实在难以动弹,饭懒得吃,澡也不愿洗。因为没赶在回国以前写完论文,所以不得把最后剩下的那篇论文带回了国。可是回国,对于一个久在德村的学子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夜市摊上的炸鸡排,碳烤生蚝,爆炒小龙虾;意味着花200块不到买断的午夜场ktv小包房;意味着与小中高基友喝的三十二瓶啤酒,意味着热心来看你,同时在家一打麻将就是一天的亲戚朋友。在村里的图书馆写论文,你周围的都是比你看上去还苦闷,比你头发看上去还油,痘还多还鼓的同学。在国内家里写论文,你周围有召唤你出去玩耍的亲切小伙伴,时不时给你削苹果剥橘子送到你跟前的好妈妈。
看着时间这样一天天过去,连论文的二分之一我都没有完成。突然有一天早上不到7点我惊醒了过来,一想到如果论文没完成,势必挂科,如果先前的考试有挂科的呢?我的世界立马山崩地裂。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论文挂科,怎么跟教授谈,是不是需要换题目,“死期”(deadline)能给到几天,这些都好说,可现在的痛苦,等那时候我还要再经历一次。可我不想再经历了。靠着每天至少一次的自我恐吓,谢天谢地,按时交上论文,安全度过了那个学期。
日程本,大脑清晰就靠它
德国人应该是我见过的,最迷恋日程本(Kalenderbuch)的人吧。从麦克盖茨1.99欧一本的,到浮夸文具店35.99一本的都可以买得到。曾经跟一个德国朋友聊到过日程本。我说“如果有一天晚上,你的朋友打电话给你,说她失恋了,希望你能安慰她,但是你说,等一下,我得查一下我的日程本看看我是不是真的有时间安慰你,你觉得她会怎么想?”德国朋友回答说:“我应该不会这么生硬地告诉她,但是我会告诉她不要难过,然后根据我日程本上的安排看我哪天有空,那天再去看她。”
刚开始我不习惯使用日程本,但如果养成习惯,你会发现它的妙处。未必是排版多精美,印刷多精致的本,普通的方格本,点阵本,横线本就好。实际上,最终我还是不习惯使用日程本。我的做法是,每周都把课程表打印下来,在课程的空档处记录要干的事情。轻便还价廉。
开学 不等于SEMESTERANFANGPARTY(开学趴)
开学等于,预习的开始
开学的第一周绝对是一个学期中最轻松的一周,这一周的套路无非就是介绍一下这门课,介绍一下这个学期的安排,有些实在不知道干什么的教授会让同学们也介绍一下自己。这一周其实是很重要的一周,因为在这种,你知道了这个学期你的任务是什么。所以,虽然没有正式开始上课,但预习可以先行一步。
每个老师的习惯会不太一样,有的老师在这一周开出书单,有的老师则不会。无论开不开书单,我自己的个人做法是根据课程先把Einfuerung(导论)找到。浏览导论,你会发现,其实课程设置跟导论的目录设置相差无几。建议多找几本导论来看看,教授都有自己的偏好,也许他喜欢A写的导论,不喜欢B的,那他就会更偏向A阐述的知识结构。也许他AB都喜欢,那他有可能会综合两者。有了大致的框架范围,脑子也会清晰不少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