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原创的成人学习方法论,用以下三个步骤帮助我们进行知识的内化:【选摘】、【思考】、【行动】。
【选摘】
第二十四章:调整焦点: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方法论
开始有足够数量的人看不起某种因新趋势的存在而产生的行为模式的时候,基本上总是那个趋势要发力的时间点。
于是,我开始动脑思考了。这样的时候,我总是要调用一个屡试不爽的方法论,转换焦点:
不是问自己,这个大势如何才能为我所用?
而是问自己,在这个大势中,我去做什么最划算?
这两个问题的区别在于,
第一个问题的焦点是放在自己身上的;
第二个问题的焦点是放在大势本身上的。
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而后开始思考,思考结果常常是,几乎所有的大势其实都与我没关系……
把焦点放在大势自身上,而后开始思考,思考的结果常常是一样的:**必须跨界**——自己手里正在做的事情,常常与那大势完全没有关系,也并不适合与那大势共存。某个大势出现的时候,一定有一些特定的事情比其他的事情更适合“顺势而为”,万一那些特定的事情恰恰是自己正在做的,或者是最擅长做的,那真是天大的运气;可这种天大的运气从来没有发生在我身上……
可问题在于,有另外一些人,可能是极少数,比如我,是那种有办法、有能力让自己变得运气足够好的人——源自于我们有不一样的操作系统:
·我们不断升级概念和方法论
·我们多任务运行
·我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切换不同的模式
·我们还会在不同的时间点转换不同的焦点……
我们就是那种勤于深入思考的人,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就是那种践行者。想到,就要琢磨清楚;搞明白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开始行动,在行动中继续思考,在行动中不断调整,在行动中获得更多的灵感,在行动中主动创造各种好运气……这就是所谓的“主动选择”了。
【思考】
主动选择也许是一种相对于随波逐流的状态,选择改变,选择推动,选择争取,选择抗事,主动选择往往意味这我们有强烈的意愿想要“do something”,所以主动选择也往往更能“成事(成就某事)”。
而被动往往就是没有自己的意愿,“do nothing”,没有“想完成什么事”的意愿,自然不会完成什么事。
以我自己来说,被动的原因可以归两类:
一个是动力不足,也就是上面说的“没有意愿”。
一个是主动的阻力大。选择,推动,“do something”,是很费力的,就像爬坡,在我的舒适圈之外。
动力不足与弹簧一样的阻力,让我经常安于被动。
但是人要想改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是我想成就的事,人总有那么几个想要成就的事吧?),需要主动选择。
【行动】
阻力是无法改变的,想要做到主动选择,只能提高自己的意愿,也是动力。
一个人不饿的时候可能不着急吃东西,但是一旦饿肚子,就愿意付出千百倍的努力找东西吃。
于是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环境,让自己体验一下“饿肚子”的感觉。
我们可以体验一下“身体不好",可以体验一下"钱不够花",等等。
体验到“失去”,我们就有珍惜的动力。
祝大家找到自己主动选择的动力。
#5207-Nyla-#橙子学院码字岛第1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