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下班穿梭在城市血脉中,感受着上海这个大都市在交通上带给上班族的巨大压力,曾经觉得拥有十几条地铁线是一座城市交通发达便利的象征,但事实上这只是体现出了这座城市,很拥挤。
在每天有六百多万人次乘坐地铁的城市,效率本应该是第一追求,但上海的地铁却有一个有趣的关卡,我把它命名为”摆手机器人欺负听话乖宝宝的象征性示意安检“。
机场的安检,我懂。由于是飞行在空中的交通工具,任何安全隐患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灾难,所有人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任何违规物品都无法带上飞机,可以非常有效的保护我的安全;
火车站的安检,我懂。在地面高速行驶的列车,不安因素虽然不如飞机,但承载的人数多,所有人都需要经过安检进入火车站,也可以非常有效的保护我的安全。
但,每天早晚两次需要乘坐的地铁呢?
首先,地铁是一个半开放性的环境,也就是平常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可以随意递送东西给站内的人。那么问题就出现了,设计时并没有加入的安全因素考虑,现在却要硬性植入安检这道关卡,简直像是用漏勺在喝汤。
把进站的入口缩小了,所有人必须走过一个狭小得仅单人通行的通道,随身携带物品还需要经过安检台,把原本进站的时间延长了至少一至两倍,这严重影响了通行速度。每每早高峰的时候,绝大多数地铁站的入口处就要开始大排长队。
然而即使花了更长的时间,我们却不会因此得到更好的保障。
上海所有的地铁站入口都配有安检设施和安检人员,每当看到地铁安检人员的时候,就有种富士康流水线工人既视感。他们总是站在同样的位子,口中叨叨念着同样的话,手上做着同样的动作,看着人流一个一个走过。偶尔碰到一个拿着大件行李箱或者背包的人,会加大动作幅度,然而如果对方态度强硬,行动果断,也就快速通过了,他们会继续重复之前的动作。
当然经过观察,发现还是会有人去安检,但大部分都是旅行的游客或者是下班时间段人流较空时候的背包男。所以安检与否,不是出于对安全隐患的考量,而是恰好有人愿意配合,用”防君子不防小人“诠释这种安检再恰当不过了。
如此鸡肋的工程却实施了那么多年,做到的也仅仅是限制了一点点人流的进站速度,虽然降低了站台的人流压力,但同时也增加了进站入口处的人流隐患。与其让那么多人重复着机器人的动作,还不如用心培训一下让他们能真正服务到地铁站的客流上。
形同虚设,不如不设。
http://www.jianshu.com/p/6591f0055b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