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黔西南,邂逅在情深意切时。
南方求学期间,一直计划毕业时给自己一份旅行大礼,天南地北,东闯西踱,任吾与相机结伴驰奔。
2015年10月,国庆假期结束后,我看着中国地图发呆了半个月,圈圈点点,涂涂画画,最终选择了一个陌生、神秘且充满“野”性的地方——素有"西南屏障"和"滇黔锁钥"之称的贵州·黔西南,距我的上学地有千里之遥。
说它陌生、神秘,我从未踏入过我国的西南界域,它的轮廓我没临摹过;
说它充满“野”性,我要去的黔西南素有“天然博物馆”之称的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苗族“原始”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绿皮火车慢悠悠经南昌,过湖南,一路向西。我,心思神往,期待与这趟旅行碰撞出火花。
初见相遇,绿皮火车牵线搭桥,青山翠水为媒,洞天福地为证。
绿皮火车虽然慢,却有慢的好处。远离南方城市迷离快节奏的日子,慢下来,整个人都是舒缓的。
虽然省钱是王道,但湘西和贵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大自然遗留下的鬼斧神刀之作,是这趟旅行的初相见。省钱的同时,坐在窗前随火车穿山越岭静静欣赏雄奇险秀、幽静壮丽的自然生态,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除了窗外的青翠山水,窗内的旅途行人,我也静静的看见我所乘火车的车头车尾,这是坐了几年火车从未遇到的画面……
从凯里下火车,未停留休憩,坐1路公交到汽车总站转汽车出闹市,沿着河道一直向远山深处源头溯源而上,河川道路虽坡度不大,但蜿蜒曲折,拐弯颇多,一路河流时而高歌奔腾时而静躺流欢,有山河壮阔,有岁月静好。
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在时光正好时。
野在贵州山水 乐在西江苗寨
汽车大约行驶了约1小时,悠扬动听的曲调隔山传来,车上返乡过年的苗族小伙告诉我们,这是苗寨的芦笙曲子,重大节日或迎客时吹奏的 (苗族有自己传统的年庆,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是几个寨子联合举办的)。
车子拐了个弯,眼前豁然开阔,只见台阶延伸向上,重檐黛瓦的木质建筑犹如护卫伫立在台阶侧旁。我知道,旅行的首落站西江千户苗寨到了,这个目前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正以当地苗族同胞表演的民族迎宾歌舞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
盛装的苗族阿妹阿姐翩翩起舞,黑衣的苗族阿哥阿弟手执系着红丝带的芦笙管边吹边与姑娘们交响共舞,哗啦啦的银饰品作响与芦笙曲一起交织了苗族热情好客的热闹和谐氛围。
拾阶而上,磅礴大气的寨门迎面而立,还是坐车时的河谷地貌。之前网购好了门票,就直接取票进寨了,没想到里面还要继续坐大型观光车才能到达,索性时间不是很长。一路上,环山而建的吊脚楼相连成村落,白水河穿寨而过。
观光车停在了主寨门口,眼前依山傍水而建的吊脚楼,层次有序排列在河谷两侧的山坡上,木质建筑,古香古色,山野绿色点缀其间,仿佛是自然共生而非人文建设,具有很高的美学视觉。
酒店定在观景台的下方山坡是比较明智的选择,方便夜晚看景,早晨观日,行李可以直接坐山下的小型观光车走大道拉上山顶,下山坡小路到酒店。
苗寨的山坡小路一般都比较难走,很少有平整台阶或者平缓坡道,苗族同胞一般用马运输货物,道路踩踏严重,所以建议大家穿平底鞋。
放下行李就小路直奔下山,一路疲于赶车,肚子空空如也。
苗寨最有名的是长桌宴,苗族各种美食尽显其中,游客可以报名组团拼桌,固定时间开始。由于急着游玩,我选择了河边长廊下地道的苗族小吃街摊,各种具有民族风情的美味小吃,糍粑、腊肠、熏肉等,简简单单就喂饱自己了。(地方很好找,问一下当地的人都知道)
顺着古街徐徐前行,两侧商铺人流涌动,刺绣、蜡染、银饰、乐器、酿酒和食品作坊散布其间,商品琳琅满目,大部分商品都是苗族文化传承的彰显,特色鲜明,可惜很多店铺都禁止拍照,看到很多很多喜欢的东西,都不能留存纪念,是个遗憾。
一些食品手工小作坊,店主热情的,还可以动手去体验制作过程,比如打糍粑、酥糖等;饰品工艺作坊,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展示,苗族银饰很有名,西江就是一个大的银匠村,手工制作,制作工艺极高,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工匠艺人。
由于天色已晚,也不急于赶时间,所以就悠然漫步在古街小巷,流连在各种店铺,欣然接受苗文化的初次洗礼。通过店铺的流转徘徊,仿佛走进了苗族千年的农耕生活,茶坊酒肆店旗飘飘、稻田鱼塘说丰年、节庆繁复华丽的盛装、家家悬挂带角牛头的历史画幅。
当你脑海里模糊串联完这些画面,广场前的苗族博物馆,让模糊的画面渐渐清晰,保存完好的建筑、服饰、生产、节日习俗、歌舞等展厅古朴有质,大量的图文和实景模拟展示,系统介绍了苗族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一帧一画都仿佛是在眼前,独有一份文化韵味,让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晚上,吹着山风,站在观景台凭栏眺望,居高临下观千户,千家亮灯、万盏灯火编织了一件犹如星星点缀的霓虹彩衣,绚丽多彩。山下大广场里歌舞升平,人声鼎沸,那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苗族印象演出(错过了购票时间,没去成)。
表演喧嚣过后的山谷,幽静沉寂,清风明月与云雾无声追逐嬉闹,给人一种沉静的空间环境,令人沉醉迷失。
第二天一早,便来到观景台看日出,有点早,整个西江笼罩在雾气当中,吊脚楼连绵到山腰,寂静悠然,对面山坡偏远的苗户家炊烟袅袅升起,整个苗寨山水环绕,犹如一幅磅礴大气的水墨画。一会,太阳便露出了半边笑脸,整个苗寨热闹起来了,狗吠声、马叫声,偶尔还有山歌对唱,好生热闹。
沿着山路一路下山,遇见好几拨马帮人,有挨户收垃圾的、有配送货物的,人马牵引,相伴相行。和马帮的人聊了聊天,他们要忙于工作,便让道让我们先行,山路挺有意思的,一路上各式杆栏式吊脚楼容颜倾世,加上周围的青山绿竹,隐于山而立于世。
蹦蹦跳跳一路到白水河边,河水清澈见底,河床岩石嶙峋、怪石悠躺,河边写生的帅哥美女颇多,写生人笔下生风,简单勾勒几笔,风雨桥的轮廓已现,不好意思打扰对方落笔,也就没上前去。
河上廊桥横卧多座风雨桥,有亭子、阁楼,但每座桥的造型都不一样,雕饰物迥异。细看每座风雨桥都有桥名,且不一样,拦路问了个年轻的苗族阿妹,她告诉我们上面的桥名是苗语发音,但没告诉我们具体意思,只说闲暇时刻很多青年男女会来这座桥戏耍玩闹。(找了度娘,“僦哟妃”的大意是恋爱、爱情、情人)
另外一座风雨桥廊下,有很多刺绣的阿婆,苗族新年快到了,赶制新年服饰,各种图案在阿婆的手里活灵活现,色彩搭配也很亮眼。
和各位阿婆的闲聊,原来苗族服饰的各种图案并非随意刺绣或者打蜡的,服饰上的图案全部来源于苗族生活环境的景物,代表着苗族的生活审美情趣和习俗文化。
据说黔西南苗服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多姿多彩的苗族服饰铭载着苗族的历史变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来的生活浓缩,被史学家称之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沿着白水河向上逛荡,水车谷仓现于前,谷仓的建筑和搭饰纯天然,各种农作物晾晒中。
旁边是大片的水稻梯田,水稻田里时不时有鱼儿蹦跶,跳跃出水面,梯田边上有焚烧的痕迹,听说是烤鱼的“凶案现场”。站在梯田中,闭上眼睛,可以想象千百年来,苗族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文化和田园风光。
错过了晚上19:30的苗族印象表演,还有白天中午11:30的歌舞表演。提前进场占好了俱佳位置,看苗族原生态的歌舞演出,体验动态的苗族文化是一场绝妙视觉盛宴。奔放热情、勤劳好客的苗族姑娘和小伙,在芦笙的伴奏下,热情洋溢的民族舞蹈翩然而起,浓郁的民族风情感染全场,有幸喝到了他们的迎宾米酒,做了嘉宾。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鲜活露天的苗族博物馆,展览着苗族的发展史诗。当我返程走在古街,站在寨门下时,留恋之情发自内心,在这里感受到的不仅是苗族沉淀的千年文化,更是脱离喧嚣城市的宁静祥和,哪怕现在的西江已经具有了商业气息,但它的原生态还在,巨幅画作还在。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和绿皮火车为伴去邂逅相遇它。
文/ 其薇
图/ 其薇(除来源网络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