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一人和孤独从来都不是一回事,却因约定俗成的婚恋观被大家自愿或不自愿的划上等号。
”
有一个庞大的人群,正在经历一种“早老”生活状态,而且数量越来越庞大。
“空巢青年”多指离开家乡和父母、在大城市租房独居的单身年轻人。
超过5800万人在中国过着“一个人的生活”,其中,独居青年(20~39岁)已达到2000万。
“
“您几位?”“两个人”,每当服务员问我时,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这样说。因为我受不了服务员大声喊“这里一位”时,整个餐厅的目光。
有时一个人休息在家,想对谁说句话,却又不知对着谁说,胸口有种莫名的情绪想要爆发。但在外打拼,并不想让家里知晓自己所处的境遇。有时忙起来,反倒家里人主动给我打电话嘘寒问暖。
”
从单身男女人群划分来看,北京单身女性的占比最多,居全国之首,其次为深圳、上海、广州、成都和重庆;而单身男性则深圳最多,其次为北京、广州、上海、重庆和成都。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空巢青年”大家似乎越来越孤独了?
“钱”真是一个万能答案。
抛开“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不说,对于20-35岁人“空巢”的原因,就不能让钱来顶这个锅。
甚至“空巢青年”这个词的背后,藏着人们对适婚年龄的独身青年的偏见。
独自一人和孤独从来都不是一回事,却因约定俗成的婚恋观被大家自愿或不自愿的划上等号。
发展心理学上讲一个人在18岁是要经历一个关键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也就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管感受和意识。
现实情况是,在18岁就形成自我同一性的人少之又少。考大学,找工作,一系列的忙很少有时间让现代社会的青年开启对自己的思考。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是任何人都拒绝不了的阶段。所以,选择离开父母,去陌生的城市,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轨迹,是一种途径。任何成长都不可避免试错。
在不明白该对自己选择的“试错”负责的时候,怎么可能明白自己需要怎样的伴侣,又该怎样承担一段婚姻和一个家庭的责任。
所以,适婚年龄不结婚并非是世俗眼里的逃避责任,而是为了不再婚姻中“试错”。
成功学过度消耗的理智:梦想靠打鸡血就能实现
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人,近而立之年,有工作,身体没毛病,家人也都健在。他们与世间的悲惨没有交集,但就是快乐不起来,对生活提不起劲,最主要的是他们时常孤独,从心底生出的孤独——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
不能否认在2000万独身青年里有不少人被日渐疯狂的“成功学”和“英雄主义”忽悠了。
2007年一部电视剧《奋斗》开始了对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生活的新定义。他们把那种盲目折腾叫做奋斗。
此后,演绎都市年轻人生活的电视剧争先恐后的宣扬标新立异的青年生活概念。
2012年的《北京青年》应该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最早模板。生活盲目了,梦想模糊了,就可以停薪留职结伴旅游,他们把这叫做“重走青春”。旅游结束,工作不仅没丢,而且心态完美,爱情结果。
不只电视剧,随处可见的信息中充斥着不少“英雄主义”的吹捧。
北上广深成了追寻梦想的首选之地。深思熟虑的人与一时兴起的人一同踏上了追寻梦想的道路。大多人没有考量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就投入梦想大军中。
面对鸡肋的现实,心理失衡越来越严重。
说白了,能力肯定是存在差异性的,但是“流行”的价值观会鄙视那些选择选择平静生活的人,不允许差异性的存在。譬如,游走在人情世故中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能力,但是你没有,就很有可能被排斥。
很多人与父辈相比缺少吃苦的心,却有着很多不务实的想法。生活从来不是靠打鸡血就能
有网友说:与其强行安利英雄主义,不如为满身风雨赶路的人多送去一些温暖,至少收起我们的冷言冷语。
空巢青年?你不该带着有色眼镜去评说我的生活。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