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纪事
端午,亦称端阳。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为纪念屈原的忠君爱国,逐渐形成节日,其后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形成传统文化节日。
记忆中,过端阳必有的几件事: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老少俏,栀子香;龙舟下水喜洋洋,回家去看丈母娘。
年年端阳,今又端阳。
——斯为记。
一、粽子飘香
包粽子、吃粽子定是端午节中必不可少的重头戏。
粽子好吃,但制作过程却比较复杂。通常是节前的三四天,母亲或去集市买回或不知去哪里弄回新鲜的粽叶,反复洗刷,务求叶叶干净,然后用一个大盆装满清水浸泡,最后是出水,剪去头尾多余的丫丫角角,再将粽叶一片片分出大小,填入上等糯米。大的包成枕头型,小的包成美人脚。我们常常是一拥而上,围着母亲七手八脚。这个时候母亲总是笑眯眯的,耐心的一遍遍纠正我们制作的毛躁。我却总是个猴儿急,抢着拿出三两片粽叶,照着母亲的样舀入糯米,连折带卷,却总难成型,勉强包拢,用细索强行捆住,总算是弄成三角形模样了,以为是大功告成,却不料某个地方漏了个口子,露出一些晶莹的米来,分明就是一副嘲笑的模样,实在难看,只好作罢。
记得每年的端午节,家里都会包上上百个粽子,母亲会将包好的粽子放入大锅里一并煮,先用大火煮一个小时左右,再用小火慢焖,在焖的过程中,时不时揭开锅盖,用手捏捏粽子是否变软,每次揭开锅盖的时候,阵阵香气飘过来,引得人垂涎欲滴。这个时候,弟弟妹妹们都变得格外喜欢灶台,个个都围绕着锅转。
我不喜欢吃甜食,也就不怎么喜欢吃粽子。每年,会在母亲的极力劝说和诱惑下,象征性的尝上一两个,但是,我非常喜欢制作粽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对节日的一种期待,泡粽叶包粽子煮粽子中,不光是对美食的传承,更倾注的是满满的幸福感。
现在的粽子,花样繁多:有鸡蛋有牛肉,咸的甜的,口味齐全;现在的家庭,往往都是天各一方,全家人总是难得聚在一起,好多家庭早就不包粽子了;现在的女孩子,大概也没几个认识粽叶的罢。市面上有一年卖到头的粽子,可我总觉得吃起来没有小时候的香。每每看到这些粽子,总会勾起童年的美好记忆。
二、栀子花开
乡村里,没有什么花比栀子花更贴近人气了。人们对栀子的喜爱,没有性别,不分老幼。可以人手一朵,或把玩,或轻嗅,或置于碗中,或插入瓶里,或戴于发间,或别于衣襟。栀子花不再是女人的专利。男人闻它不觉别扭,老太戴它不觉俗气,少女捏几朵自然是锦上添花,少男拥几枝亦疏影横斜,自有一种浑然天成之感。
栀子花是上天对农人们的眷顾,是配端午节最好的礼物。乡下里,哪怕是没有庭院,房前屋后,都会种植几株。素净、淡雅、清幽,自成一派,没有侵略性。因为有了栀子花的缘故,一天的节日,却用了整个五月来铺垫和煊染,将五月渲染成了一道浓墨重彩的风景。再迟钝的鼻子,也会被栀子花的幽香唤醒。
偷花?偷栀子花绝不算窃。往往只要有栀子花开的地方,主人家都会给予你特别的宽容与厚爱,会慷慨摘一把送给你,看到你闻着花香满足的离去,共享的幸福感油然而生。下了场细雨醒来,昨天被你偷过的地方,又是一片灿烂热烈。
这时候的奶奶,笑容灿烂如霞。或大襟衣服的盘扣上,或花白的发髻上斜着一朵微微发黄的栀花,香气正浓。奶奶一生不喜欢香水,却一生酷爱栀子花。
而斜倚在门侧的艾叶,正散发出一种淡淡的药香,和了栀子花的清香,粽子的醇香,饭菜的浓香,毫无冲突的和谐成节日的味道,会让年幼的我感觉到异常欣喜。艾叶会连续放在门口多日,直至风干收藏,生疮长疖时,母亲会拿它来泡水给我们洗澡,效果强于各种药膏。前几年流行何炅的《栀子花开》,感觉正好:淡淡的青春,纯纯的爱。
栀子花,坠落凡间的精灵!
三、龙舟赛
龙舟,顾名思义,是一条长十四五米,状如蛟龙的长舟。船头制造成龙头形,船体画有龙鳞。其宽度仅能容纳两个人并排坐下,划行时要充分考虑力学原理,使舟在划行时阻力要小,运动员坐在舟上又要保持龙舟重心平稳,不致于翻倒。赛龙舟时一般是由20名队员组成一组参赛队伍,其中18名队员分两排坐在龙舟中间,每人手拿一船桨用力向前划行;船头一名队员手拿彩旗司职指挥,船尾一名队员司职鼓手,用力擂鼓以激士气。
有关赛龙舟的起源虽然有多种说法,但它早已成为中国许多地方过端午时的一项最热烈的庆祝活动,它最富激情,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努力奋争、拼搏向上的精神。
龙舟竞渡是一种民间竞技活动,是有一定的竞赛规则和胜负标准的。以达到终点的先后为胜负,比的主要是速度。古时比竞渡速度固然是一个标准,但还有一些较复杂的花样。比如“抢标”,是指在划到终点的时候各船抢夺浮标以定胜负。标分鱼标、鸭标、钱标等,因其上系有红锦缎,所以也叫“锦标”。另外,还有抢夺比较高难的钱、鸭等物,金属入水则沉;鸭入水则游,抢钱要下到水里去抢夺,因此争夺起来就要困难些,其场面也会更加激烈。这需要很好的水性和技巧。沈从文老先生在《边城》之《端午日》中就有过生动描述。
可惜我没有亲历过哪怕是一场龙舟赛,所有的印象都来源于书本。贴于身边的一次是“三龙节”,可惜的是,等我处理完事务赶到水边时,比赛已然结束,只碰到了看热闹的人们。今年听老平说襄阳有龙舟赛,心仪了许久,密谋策划了多日,因家中有事未能成行,深以为憾。身处江南,愧为楚人。
四、走丈母娘
不知道端午节“走丈母娘”是怎么形成的一种风俗,但在农村,却是一件大事加喜事。通常是新女婿上门最为隆重。
端午这天,毛脚女婿们会备上丰厚的礼品,粽子咸蛋皮蛋点心烟酒是必不可少的,外加两把蒲扇。姑娘们会穿上好看的新衣服,等着心上人的到来。小时候端午那天,如果看到有人一身工整,手拿蒲扇,就一眼断定是个“走丈母娘”的。
也许是在信息不畅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吧。那个时候的农村,男女的婚恋,大多需要媒人的摄合。因为平常见面的机会不多,而端午、中秋、春节这样的大型节日,便成了他们非常渴望到来的重要日子。看到邻家的哥哥姐姐们欲语还羞、兴奋渴望的表情,总是弄不明白,但却总是忍不住好奇去偷看,结果被撞破的一对,赶得满天飞,伴着一路笑骂,和一手的好吃的。
若丈母娘对这个毛脚女婿特别满意的,会留在家里过上一夜,或者姑娘会随小伙子一起去到男方家里玩上一天,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快要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否则,丈母娘绝对不会答应的。
时光荏苒,一晃,我们已人到中年。节日的氛围依旧浓郁,岁月的磨砺没有减褪我对节日的盼望,心中依然有欣喜、有渴望,这就是幸福。
端午节,我们家人依然会在一起团聚一天。父亲去世,母亲年事已高,已经不再亲手包粽子了,传承人已改为昔日垂髫的小妹了。
能团圆过端午、平安健康就是福,知足惜福,真好。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