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都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家风是一种潜在的无形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我出生在农村,父母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小到大,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我。
“模仿”是一个孩子从学语到为人做事最直接的一个途径。孩子从不会说话,不会认人,到后来的会说话,会识人都是通过模仿。孩子最直接的启蒙老师就是父母。
每到农耕时期,我总是能够看到父亲背着打药桶去给庄稼打药,我因为好奇,也会跟着一起去。炙热的太阳直直地照射在我的皮肤上,不一会儿的功夫我就已经汗流浃背,我开始抱怨,大热天的为什么还要打药,我跑到父亲身边,苦苦哀求着父亲和我一起回家,等到天气凉爽之后再去做这些事情,我以为父亲会和我一起回来,没想到,父亲却说,“不能因为天气恶劣就放弃自己的工作,如果很轻松的就放弃自己本职的工作,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只要一遇到困难,就会想到放弃,这样是做不成大事的,今天的事情就必须今天完成,明天还有明天要做的事情。”我那时候还小,不能够完全懂得父亲所说的含义,后来长大工作之后我才能够完全理解。
工作之后,我一直都很努力得工作,不断去学习其他同事身上的优点,我以为只要我努力就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但往往理想与现实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想到放弃,我不顾一切的回到家中,向父亲抱怨着工作中的不公,我以为父亲会对我说想要回家就回来吧,没想到父亲指了指放在庭院的打药桶,那一瞬间,我的眼里满是泪水,虽然父亲一句话都没有说,我却已经明白父亲的意思。是啊,不能一遇到问题就想要逃避,用心做总能有所收获。
我很感谢与父亲的那一次对话,让我在面临问题的时候能够从容,不胆怯,让我能够勇敢往下走,家风是一盏灯,照亮我前方的路。家风是一条路,伴我走向光明。家风是一面镜子,时刻发现自己的弊端。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在我母亲身上,这就话就被狠狠地判了死刑。
我上大学的时候,奶奶生病了,全身瘫痪,卧病不起。那个时候,母亲忙于家里的生计,每天都起早贪黑。人越是生病就会显得越娇气,奶奶就是这样的,生病之后的奶奶活脱脱的变成了一个孩子,身边所有的人都不能够接近,唯独母亲可以。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那一次午饭,姑姑们为奶奶做好了午饭,奶奶一口也不吃,奶奶含含糊糊的说着一定要让母亲回来为她做饭,母亲在外忙活了一上午,回到家中之后饭都没来得及吃就开始为奶奶蒸鸡蛋糕,然后哄着奶奶吃饭。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母亲一边忙着自己的生计,一边又要照顾生病的奶奶,每天都像是一个陀螺一样,来回的转个不停。
我常常听母亲这样说,“孝心是永远都不能等的,赡养老人是自己的事情,不能因为别人做的少或者是不做,自己就产生比较的心理,用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其他的不要管那么多。”就是这么一句浅显易懂的话,一直影响着我。再到后来,母亲生病,我忙前忙后,每天也和当时的母亲一样转个不停,身体上虽然累,但内心是无比的开心,因为我也终于能够像母亲一样,用心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抱怨,不比较,使自己的内心更加的充实与心安。
天道酬勤
在我家里的大厅里挂了一幅字:天道酬勤。每每看到这四个字我都感触颇深,这四个字对我的人生之路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每次吃饭前的聊天,我们必定会围绕着这四个字展开对话,每一次对话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四个字的理解也越来越深。
上天偏爱于勤奋的人们,付出的努力一定会有所回报,机遇和灵感往往只光顾有准备的头脑,只垂青于孜孜以求的勤勉者。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一直相信勤奋的力量。我每天都会利用闲暇时间多看书,多学习一些工具书,让自己的思想,谈吐,见识都能够得到提升。这一个小小的习惯也为我自己加分,让我在为人处事方面更加的从容淡定。而这所有的一切都要感恩于父母从小的教育,如果没有他们定不会有现在如此勤奋的自己。
父母亦师,身教胜于言传。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鲁迅先生也说过:“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地产生,尽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翻来历史,在我国不知有多少脍炙人口、生动感人的名人家训、家规,感召来者,滋养后人。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朱伯庐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现在的我是一名老师,我更加深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要形成好的家风,做父母的必须事事从自我做起,不断提高为人父母的素养,努力将自己的家庭变成变成人才的学校。每一位成年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为子女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风。子女的未来其实就掌握在成年人的手中。
每当天边的云彩跨过天空的距离,每当树叶又崭新了一回,每当春风的清新拂过我的面容,我都会在这景物中感叹自己已经长大我,我已经从当时的年幼无知,从当时的青涩随着时间的挤压走到了现在的稳重与成熟。感谢一路走来,父母的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