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思享同道读书会的志愿者文君,很高兴今天能够在这里为大家分享《如何阅读一本书》。说实话,这真是一本很枯燥的书呀,是类似于教科书般的工具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曾经有无数个时刻,我都想到过放弃,但好在,最终我坚持下来了,感谢大家给了我一次坚持的机会,因为没有这次分享,也许我不可能看到书的结尾的。
今天的分享呢,我将从以下几点进行:
首先,是简单介绍下本书的内容。当然,只能是简单介绍了,因为关于阅读的规则也不可能通过口述向大家一一介绍,那样的话,可能对大家和我自己都是一种伤害吧,毕竟,谁都不想来听一场无聊的人分享一些理论的规则——那还不如我把规则整理好给大家发群里好了,对吧?
其次呢,我会结合这本书的阅读方法分享几个我们平常阅读的误区。
其实,这里说成误区也并不是特别合适的,因为阅读的目的不同,比如说,我以前很喜欢看言情小说,那我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看,其实都是无所谓的,最终娱乐自己,获得了满足感就够了;但在这里呢?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想要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和通过阅读增长自己的知识或见解,那这几个误区可能对你有很大的启发哦。
第三点,我会结合本书提到的方法分享两点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感悟。
最后,我会结合本书提到的方法和大家分享如何做一名有自我要求的高效阅读者。
那现在我开始进行第一方面的分享:如何阅读一本书说了些什么?
那我把它总结为四个方面:
1.首先,我们为什么要学会主动阅读?
说到这里,有朋友可能会纳闷,阅读还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呀,不都是自己拿起一本书开始看嘛,书又不会主动送过来让你看。
今天,我们这里说到的主动不是行为上的主动,而是一种思想上的主动。是一种通过阅读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解力,精进自己的能力的学习方法。作者aidele在书中说到“越主动,效果越好”,甚至提出主动阅读是不假借外力或者工具,仅通过自己的一己之力提升自我的过程。
所以,我们说,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主动阅读,从而让自己从书本中汲取知识,获得成长。
2.如何做一名高效,对自己有要求的阅读者?(在第四块,会详细介绍到
3.阅读的四个层次
基础阅读,来参加我们这个读书行动计划的朋友在这个层次上都是没有问题的,
检视阅读: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地略读,粗读一本书,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取书的信息,是什么类型呀,这本书在聊些什么之类的,从而来判断这本书是否值得自己花时间去读。
3.分析阅读,在无限的时间,完整地去阅读一本书。我们这个读书行动计划10天死磕一本书,就隶属于分析阅读阶段,只有通过这样的对某本书的全面分析与解读,才能达到真正死磕的目的。
本书的作者花了大量地篇幅介绍分析阅读,详细地介绍了分析阅读的阅读规则,在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阅读这本书,我之后也会将本书的思维导图发至咱们这个群里,后面的分享中也会部分涉及到的。
4.主题阅读:最复杂,最系统的阅读方式了,是针对一个主题,系统搜集不同的主题相关的书,找到相关章节,得出高出这些书本身的思考与结论。是一种非常主动,有技巧地搜集管理信息的方式。
回想了下自己这么多年的阅读生涯,应该还没有真正地尝试过主题阅读吧,可能在搜集某些必须的信息有过简单地尝试。
最后,要特别说明的是这四种阅读层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是层层递进,一点点进阶地过程。
那本书的第4部分呢,是介绍了一些辅助阅读工具的使用以及不同类型的书本阅读的方法。
这里我也就不一一和大家列举了,如果有朋友需要用到这些方法,可以去检索下本书中的相关章节呀。
刚刚简要地分享了本书的大致内容,下面,我将结合这本书的阅读方法分享三个我们平常阅读的误区。
1.阅读总是停留在舒适区
我们总是说要跳出“舒适区”那阅读中的舒适区是指什么呢,我觉得它是一种一种无需集中精神,无需反复思考,只是可以提高消磨时间的趣味性阅读过程,就像我前面提到的言情小说,就在前几天我还温习了一次十年一品温如言,整个过程中除了跟着情节起伏外,没有任何自己的思考过程。
所谓的停留在舒适区,就是自己走不出这样一个不需要思考的过程,比如年前为了备战某项考试,我买了经济学的书——
然而,除了刚拿到书后在KFC信心满满地啃了半天外,后面再也不愿意翻起,脑海中只留下了一条供给曲线图,后面,还给自己找借口:太深奥了,不太适合我。
而这样的事例不在少数,那么这个过程,对于新知识的排斥,对于舒适区的眷念,导致我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只是满足了阅读的快感,并没有增进任何的理解力。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艾德勒将阅读分为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而读物一般包括读得懂的读物和必须要读的读物。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主动阅读读得懂的读物,因为读起来毫不费力。
而这类型读物多为快消文学,包括时下流行的鸡汤文和干货文,这类型读物以短平快的节奏直击读者痛点,从而引起读者共鸣,但虽然短时间内可引起我们的共鸣,但对自我的提升实在有限。
所以,要达到通过阅读增进理解力的目的,我们还需要读一些对我们而言比较难的读物,比如一些世界名著,比如我备考用到的经济学等专业知识,刚开始呢,肯定会因为阅历或者知识水平的局限读比较吃力,需要用更多的专注力和阅读技巧来消化这些内容。但一旦我们消化了阅读过的读物,理解力和思考力水平就会得到提升。
那么,我们怎样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呢?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作者也给出了建议:当我们看完某本书后,能够回答出:
那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误区:大量的阅读代表博览群书。
因为我的工作会涉及到写作,所以就总是很着急地想要读很多很多书,向大家一样能够对各种信息信手拈来,我师父不只一次提醒过我:阅读多并不代表是好事,有时候把一本书看透了,比你看10本书都有用。
因为书读得多并不等于读得好呀,而读书多也并不一定可以提高我们的思考力和理解力水平。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艾德勒认为:“阅读的艺术,就是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人和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
由此看来,决定我们是否有效阅读的,做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关键并不在于量化的阅读数,而是取决于我们是否通过技巧性阅读促进我们头脑的有效运作,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在我们的阅读层次没有提高的情况下,读再多的书对我们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高都没有太大的助益。比如说,当我们在看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时,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在被动地跟着故事的情节发展推进,很少会进行发散思维,去思考和观察作者在细节处的暗示。这样的话,我们仅做到了像看热闹一般看完整个故事,却没学会作者缜密的思考逻辑和发散思维。
再比如说我自己,大学的时候看过很多言情小说,有很多的夜晚宁愿不睡觉,也要把某部小说看完,或者工作后为了精进自己的能力,也曾列过一年读好多好多本书的目标,但很多时候为了图快都囫囵吞枣地过去了,其实对自己的能力提高并没有太多好处。
而阻碍我们阅读水平提高的因素,一是我们选择的书籍好坏有关,一是与我们的阅读方式有关。
而在这里就需要用到本书中提到的阅读层次中的检视和分析阅读啦。
在选择某本书的时候,需要用到检视阅读,快速系统性地略读,判断某本书是否适合自己,值不值得读,然后再花时间和精力去读。
3.碎片化阅读就等于是碎片化思考。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经历了太多的信息爆炸,各种公众号文章,知乎、今日头条,还有得到等等,各种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日常阅读行为中,我们会打开某篇比较吸引人的标题,开始无意识阅读,这时自己还会信心满满,今天又利用了闲暇时间读了好多篇文章,但我们并没有注意到这种不求甚解的思考呈现碎片化、不连贯的状态,在我们结束阅读之后就会被忘记。而更现实的状况是,即使在碎片化的时间内阅读,我们仍然会被很多事情打扰,比如说朋友发来的微信、刚更新的微博,等等,从而打断阅读行为。
我们以为自己的收获,其实却没有多少思考的成分,那些本来就很零星参杂了很多外界的打扰,导致我们的思考一直反复停留在书本的某一个段落,这样的阅读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做无意义的事情。
举个例子吧,前几天有个朋友打电话给我说自己最近在学习普通话,然后每天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声母、韵母,然而他很困惑,觉得这个方法并不太好,由于时间比较散,导致他的很多次学习都停留在b、p上,每次打开书本都是,就像我考六级时,单词总“abandon”上。
那么,面对如此爆炸的信息,我们怎么破呢?
分析阅读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我们看到一篇公众号,我们可以先快速检视一遍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其实也是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通过透视文章的骨架,判断文章力图解决什么问题,介绍的东西,判断这篇文章是否值得去读完,甄别信息的质量,
如果觉得值得读,那就通过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去通过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去判断作者的主旨,确定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是他没有解决掉的,在完全了解全文的基础之上,做出自己的评价——同意,不同意或者暂缓评论的方式,当然这些都需要通过理论论证,论证自己做出这些评价的理论支撑,而这样一个过程,就可能将这些有用的信息通过分析阅读的方式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也是提高自己阅读效率和质量的很有力的方式。
说完了三点误区,无法突破舒适区,阅读量大却不精的尴尬,碎片化阅读,那也结合书本给出了一些方法,那下面我们就开始进入到第三个环节:
第三点,我将分享两点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感悟。
1.做笔记
如果不做读书笔记,那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想火花就会被浪费掉。
毕淑敏的《红处方》,当时内心里有很多感想,但并没有
在大学的操场上思索着该怎样把那些感受写下来,但却再也没有了后文,而且当时没有任何笔记留下。所以,之后,在看书的过程中, 我都会做笔记。
主要有三个阶段:
一般先在书上,勾勾画画,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悟。
然后思维导图。
程序员朋友问我:为什么要做思维导图,像个孩子一样,画这些东西。用
二次消化。
对我自己来说思维导图笔记的作用是帮助自己深入阅读,在完成思维导图笔记的过程中,整理归纳书的要点,梳理书中的整理框架。
特别在建立分支时,主要是用短语和词,而是不是句子。这时就需要考虑这段话的关键是什么,怎样用更简练的词和短语把给表达出来。当整理完书的要点之后,再从整体上来考虑全书的结构是否合理,按照对书的理解,从整体角度,对内容进行从新排列组合,让这些内容更清晰、更有逻辑性。
正在尝试做第三次消化——将自己的感情与思考构建在思维导图之上。
2.写总结
每读完一本书,都会写个人总结,
有时对于一些自己不太懂的文学作品,会上网看看别人的总结,比如说:了不起的盖茨比,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DYzOTYxNw==&mid=404016033&idx=1&sn=e934571a9f9ee5a0e83c3ba38362b6c1&mpshare=1&scene=1&srcid=0310msJb7FhsmYVC4uqXyItC#rd
最后,我想结合本书给大家提出几点方法,做一名有自我要求的高效阅读者。
最后,方法总是停留在理论之上,而真正起作用的是自己的行动,哪怕是从一篇读书笔记开始,都是一次
有时候自己也会很
其实很奇怪呀,虽然这本书介绍了很多阅读技巧,
搜寻信息、管理信息、并用这些信息去解决问题
作者:
1.为什么要学会如何阅读
工具书、方法论——教人读书的书
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化了:高效、全面获取信息。
阅读的技巧没有发生变化——没有教人如何阅读,
面对爆炸、海量信息,更高效、合理的方式和方法是什么样的。
2.什么样的是好的、有意义的阅读,有意义的读书
有意义的阅读:主动、自我提升的学习,了解世界,了解世界,了解自己。
主动阅读与被动阅读(思维上是否是主动思考了),接收作者的信息,(打棒球一样)
主动思考什么:
不是每一本书都是用本书的方法去阅读,因为我们读书的目的不同:
比如:娱乐、获取信息之类的;提升自己。
但如果你是提升自己,那就可以用到本书的方法。
主动的态度,想要通过读书提升自己的理解力的时候,运用什么方法?四个层次的阅读:
基础:大家来参加咱们读书计划,都是到达的层次,能识字,看懂一篇文章
检视:有意义,有意思的阅读,有限的时间阅读一本书,架构,体系是否值得自己花时间去读;
有朋友跟我说:什么书都是用同一种方式去读,
两种:
误区:不看序和目录,短时间内想要给别人传递这本书的内容。
(补充完整)
检视阅读的书籍的分类:
论说性书籍:有一个自己的核心主题;
文学性比较强的作品:其他类:没有核心的主题,故事的合集,刘瑜的《送你一棵子弹》
放弃阅读这本书,但如果尽快扫过这本书,
分析:死磕一本书,重点
无限的时间,对一本书做最好的阅读;
1.分类与透视
用几句话告诉别人本书讲些什么,自己去理解,细读时有指南针。
一本好书就像一栋房子,有独立性,但又有连接,最后有秩序地回复一系列的问题或一个。
2.诠释与分析(找到关键字、词、句),主张与结论,如何解决了哪些问题
关键的字、词、句,根据上下文去明确关键字句及背后的含义,
与作者在关键词、句的达成共识之后,找到作者的主旨。
如何阅读一本书。
有些书会把主旨写在前面,就像我现在看的《运营之光》。
主旨背后的论述是什么样的——作者的逻辑是什么?
总结问题的结论。
在开始知道作者是要回答什么问题,这时候。。。
3.评论与内化阶段,提出判断,有自己的评论,——主动内化的过程。
前提是真正理解了。把作者书中的论述去举例身边的一件事。
真正做到诠释和理解后,可以对作者进行评价——批判式阅读。
理解了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阅读和写作,输出自己的想法,是失败的。(每天去分享,思考,评价)
不能瞎评价:
理解之后,强迫自己做总结之后,才去批评。
(一定要理解之后做评价、批评)
无法避免情绪化和主观,相对理性、中立的态度。
如何评价:
知识不足:缺少某些与他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知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缺乏基因遗传学知识)
知识有错误:事实证明
不合逻辑,推论无法令人信服:缺乏连贯,或者前后事件变化有冲突
分析不够完整:提出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做出评价后,能产生什么不同的结论。
可以不喜欢,但不要影响了自己的思考的逻辑。
主题阅读:
针对一个主题,系统搜集不同的主题相关的书,找到相关章节,
得出高出这些书本身的方式。
非常主动,有技巧地搜集管理信息的方式。
复杂、管理大量信息的方法论:
检视:
清楚地定义;
找到核心词汇——难很多,来自不同作者,不同时间,不同的表达的方式,让大家说出一样的话。
通用的核心词汇表(核心概念表)
核心的问题——找到问题,
有问题列表后,不同的作者的回答整理出来,这时会有不同的议题,
客观分析讨论所有作者的观点,找到最令自己信服的观点,找到认证的理论依据。
方法与技巧。
举例:
不是复杂高深的理论,平时也用过,
缺乏自主定义、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主动阅读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阅读者
阅读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