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的话,别忘了点个赞加关注哦。
关注我,带你看更多初中语文阅读题目。
一、原文+原题
爱的传递
(1)“您这是第几次参加志愿献血?”我问他。
(2)他想了想,告诉我:“二十多次。”
(3)我是在下班走出单位大厅时遇到他的。我们同时去拉玻璃门,彼此看到有人在拉,又同时收回手。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瞬间拉近距离。
(4)那会儿正是北京冬天,寒气逼人,也不想多说话。我去超市买了一个保温杯,慢慢地走路去坐车。
(5)没想到,在公交车站又遇到他。
(6)他个头儿不高,身材瘦削。若不是有共同的献血经历,也不会有再相遇的这次交谈。
(7)“谢谢您!”我说。
(8)“为什么?我们都是献血者。”他很奇怪。
(9)我告诉他,我既是一名献血者,也是一名血站工作人员。“我在云南楚雄血站工作,这次是到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学习。”
(10)“云南!”他笑了,“这么冷的天,你从四季如春的云南来北京工作,还习惯吧?”
(11)我说还好,领导和同事特别好,自己很快熟悉了工作,也在努力适应环境。
(12)“那挺好,刚开始都不容易,慢慢就好了。北京到楚雄的距离有多远?”
(13)“不知道,我哪天查查。”我回答他。
(14)他和很多我见过的固定献血者一样,有着温和的笑容,亲切的表情。这支队伍,是志愿献血队伍里的主力军,他们热爱生活,身体健康,充满爱心。
(15)汶川地震那年,我们献血车上来了一位农民工。他的工作服上沾满尘土,脸上还沾着黄色的泥巴。走上献血车,他不肯坐下,说怕染脏献血椅。我告诉他,座椅可以更换一次性椅垫,请他坐下来。我给他冲泡了一杯温热的葡萄糖水,问他为什么来参加志愿献血?
(16)“我没有钱捐款。听说很多人受伤了,需要输血。我身体好,力气大,捐点血没有问题,能救到别人的命就好。”他说。
(17)我的眼眶湿了。
(18)另一次,是大年三十。那天我值班,一个RH阴性血型的产妇急需输注血小板。这种血,俗称“熊猫血”,非常罕见。接到医院电话后,我立即联系相同血型的志愿献血者。
(19)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一方面,我为产妇的安危担忧;另一方面,我又为在这个传统佳节打扰献血者感到愧疚。
(20)联系第一位献血者,已经回到北方老家过年。第二位献血者,正在高速公路上赶路,距离数百公里。直到第三位献血者,听我说完情况以后,只说了一句话:“我这就赶来。”
(21)当天晚上,那袋救命的血小板,顺利输入产妇的体内。同时传递的,还有一份来自陌生人的浓浓爱心和善意。
(22)这位献血者,为了挽救别人的生命,本已回到农村老家的他,紧急租了一辆车,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血站。他本来是家里的大厨,一周以前就许诺要给家里八十七岁高龄的母亲做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为了准备这顿大餐,他还从城里购买了鹅、鱼等食材。
(23)成分献血需要花费献血者大半天的时间。采血的时候,他略带遗憾地说:“她们都不会做这些菜。”
(24)在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默默地为别人付出,却没有更多言语。
(25)我的眼眶湿了。
(26)公交车来了,我们坐的不是同一趟车。
(27)我忘记告诉他,其实我还有第三个身份。多年前,我做过一次手术,手术过程中发生严重大失血。医院紧急联系血站,是爱心献血者志愿捐献的血液挽救了我垂危的生命。
(28)那时,我还不知道将来有一天,我会走上志愿献血的工作岗位,参与一场又一场生命接力,见证一段又一段人间大爱,流下一次又一次感动的泪水。
(29)告别的时候,他说:“我已经知道北京到楚雄的距离,那不过是撸起袖子参加一次志愿献血的距离。”
(选自《人民日报》,文/西木)
19. 概括文中“爱的传递”的四个故事。
20. “我”既是志愿献血者、血站工作者,又是受血者。文章表明“我”这三种身份有何用意?
21. 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22. 最后一段中画直线的句子有什么含义?
23. 在“农民工”和“第三位献血者”的故事中,哪个细节或语句打动了你?打动你的原因是什么?请就此写一则读后感。(不超出所给字格)。
二、整体分析
本篇文章主旨很容易理解。
题目即为“爱的传递”,能够联想到本篇文章基本是赞美人间大爱的;文章内容是有关献血的故事,我们可能接触较少但是比较熟悉。因此,这篇文章在理解上没有太大难度。
本文从我遇见一位献血者写起,进而引起作者关于献血的三个故事的回忆,揭示了主题:生活中的爱是不断传递的,我们都要去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表达了作者对献血者的热爱和赞美。
三、题目分析
19.概括文中“爱的传递”的四个故事。
做本题目通常是先划分文章结构。
本文结构简单,由四个故事组成,因此划分结构比较容易。
找事件的时候一定要找全。本题降低了难度,已经说明是四个故事。另外,故事是”爱的传递“的故事,因此第(29)段就不包括在内。
本题难度较低。一般来讲,不应该扣分。
20.“我”既是志愿献血者、血站工作者,又是受血者。文章表明“我”这三种身份有何用意?
我们首先展示一下官方答案:
文章表明“我”的三种身份,从内容上看是以“我”自身的经历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的危急时刻,我们每个人献出的爱都能给危难中的人以生的希望,在生活中爱是在不断的传递着的,使中心更突出。从结构上看,交代“我”的三个身份,能将文中的四个片段联系的更紧密,使行文和题目照应的更紧密。从表达上看,使文章内容更真实可信,能增强对读者的感染力。
这……不是有些太长了?
本答案含标点符号足足有167个字。答题卡是一定写不下的。所以我们暂且抛开此答案,自己来分析以下文章。
通过文章来看,“我”,即作者,是亲身经历了这些事的。因此,以第一人称来写文章,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可以想象以下:作者与你面对面,声情并茂地讲了这四个故事。那么这样有什么作用?
使文章内容亲切,更容易表达作者对献血者们的赞美,吸引读者。
除此之外,大部分人都会相信:这些事是真的。
因此还有这一作用:增加内容真实性。
另外,这四件事都是由作者一个人叙述的,这四件事都和作者有关联。
可以这样理解:“作者”是串珠人,各类事件是一个个珠子,被“作者”串联了起来。为了把这些珠子串联起来,作者需要“丝线”。这个“丝线”是什么呢?
是作者的身份。
作者的身份是文章的线索,使文章内容紧密,结构严谨。
再看:如果一根线上穿上了各种乱七八糟的珠子。在没有特殊用法的情况下,就显得很难看。
要想不“难看”,这些珠子就必须有一个主题。
现在反过来问:这些“珠子”都是和文章主题相关的,这有什么作用呢?
突出主题(主旨)。
本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爱是在不断传递的。
另外,本文中还有一种情感:对献血者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赞美。
将上述文字的要点简单加以组织,答案为:
作者的身份是文章的线索,使文章内容紧密,结构严谨。更容易表达作者对献血者们的赞美,增加内容真实性。突出主题:爱是在不断传递的,赞美献血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话说回来,官方答案为什么那么长?
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即把话说得更明白。
但是由于它实在是太长了,所以我们在考试的时候不能这么写。只答出关键要点即可。
本题有一定难度。然而,只要能够想到作者的身份是文章的线索并结合文章情感来答,就容易不少了。
在我看来,这道题是本篇阅读最难的一道题。
21. 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28)那时,我还不知道将来有一天,我会走上志愿献血的工作岗位,参与一场又一场生命接力,见证一段又一段人间大爱,流下一次又一次感动的泪水。
首先是手法:排比。
利用排比写出了什么?
我们看:“一场又一场”“一段又一段”“一次又一次”,再结合标题,看出作者见证爱的传递的次数多,这些事让作者十分感动。
作者见证了如此多的令人感动的事情,本身就对这些爱的传递者们的敬佩之意,也号召我们要向这些爱的传递者们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因此,表达作者对献血者的敬佩,赞美献血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再加上我们传统的套话:增强语势,使情感表达更强烈。
综上,答案为:
排比,增强语势,表明作者见证爱的传递的事情的次数多,并对此很感动。更强烈的表达了对献血者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赞美及敬佩。
本题比较简单。稍不好想的点是作者的感动。
22. 最后一段中画直线的句子有什么含义?
(29)告别的时候,他说:“我已经知道北京到楚雄的距离,那不过是撸起袖子参加一次志愿献血的距离。”
跟着我的思路分析一下。
1.“我已经知道北京到楚雄的距离”,“我”是谁?
第一,“我”就指作者遇到的那个献血者。第二,“我”其实也指那些奉献爱心的人。
2.“那不过是撸起袖子参加一次志愿献血的距离。”
“不过”表明“北京到楚雄的距离”由于志愿献血,北京到楚雄的距离变的很“短”。进一步可以想到:爱使消除了实际上的远近,将人们连接在了一起。
我认为只要说出两点就能得分:
1.北京和楚雄的人们因为志愿献血而被连接在一起(即“心连心”的意思)。
2.爱可以消除一切距离。
结合这两点答题即可。
来参考一下官方答案。
表层意思是志愿献血将北京和楚雄连在了一起,深层含义是传递人间大爱能消除一切距离,爱能战胜一切。
本题有一定难度。一般对于这类题而言,“深层含义”较难理解。然而就此题而言,第一点反而有些绕(不好想)。
23. 在“农民工”和“第三位献血者”的故事中,哪个细节或语句打动了你?打动你的原因是什么?请就此写一则读后感。(不超出所给字格)。
本题属于小作文。注意题目要求:“在‘农民工’和‘第三位献血者’的故事中”,不要选取其他的故事。写作时,你的感受必须是文章的中心,且是正能量的中心。
主要结构为:原文概括+感受。针对本题,语言不要过度优美,朴实一点就好。
本题得分很容易,但是的高分有难度。就这种读后感的题,不要把他当作最后的大作文,当作一道阅读题就会好很多。
四、官方答案
19.①“他”志愿献血二十多次,知道“我”从云南来到北京,担心“我”不习惯;②汶川地震时,一位农民工从工地上赶来志愿献血救人命;③大年三十,一位献血者放弃了为母亲做年夜饭的计划,租车赶到医院为孕妇献血;④“我”曾经在手术中得到志愿献血者捐献的血液从面保住了生命,后来“我”也做了志愿献血者。
20.文章表明“我”的三种身份,从内容上看是以“我”自身的经历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的危急时刻,我们每个人献出的爱都能给危难中的人以生的希望,在生活中爱是在不断的传递着的,使中心更突出。从结构上看,交代“我”的三个身份,能将文中的四个片段联系的更紧密,使行文和题目照应的更紧密。从表达上看,使文章内容更真实可信,能增强对读者的感染力。
21.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我”在志愿献血的工作岗位上经历的以大爱来接力生命的感人事例之多,表达“我”的感动之情。运用排比,増强了语言气势,将“我”对志愿献血者的敬佩、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强烈。
22.表层意思是志愿献血将北京和楚雄连在了一起,深层含义是传递人间大爱能消除一切距离,爱能战胜一切。
23.示例:农民工一身尘土从工地赶来献血,却不肯坐下,怕染脏献血椅,这是多么的善良!无偿献血是爱的奉献,献血者的行为是高尚的,人格是平等的,奉献同时怕给别人带来麻烦,中国农民工是伟大的!
本文由一只初三生提供,阅读题目来自中考原题整理,个人分析部分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