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周五啦,大家有没有很期待呢~
今天继续分享同一标题的同一话题。拒绝碎片类阅读,我的文章同一标题的都是同一话题。
如果你喜欢原创文章,点击上面的“马红燕”三个字关住、置顶哦
在感同身受中体会孩子的变化
也许在孩子心中你就是伟大的自由女神。哈哈哈,想当自由女神的妈妈看过来。
我的女儿在家特别爱说话,能说到耳朵受不了还不能停止,连我上洗手间都不放过。
这个时候非常挑战我的耐心和时间。刚开始我没有办法结束这样的谈话。所以很不顺畅。
我想:必须得找到一种方法结束这样的谈话,同时还要让孩子们明白我很在乎她们。
“小朵朵”,我说,“你说的我都知道了,你告诉我非常想要橡皮泥。买橡皮泥的事情,我需要考虑一下,等我考虑好了再告诉你什么买。现在我不能听你说了,我要做饭去了。”
“妈妈你什么时候考虑好?”小朵朵问
“做完饭之后”我说“做完饭我会告诉你,什么时候买。”
这样我们就很顺利的结束了谈话。
做完饭,我会把考虑的结果告诉她。
有时候孩子会用非常令人不快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听不下去。每个人的容忍限度都不同,但是某些表达方式任谁都受不了。
所以作为成年人,我不但要会表达自己的愤怒,还要在孩子说出令人不快的话时,给孩子留出他自己的灵魂一角。
中国母亲,往往把孩子当做自己。妈妈认为,孩子的所有,包括精神和身体都属于母亲。
这样就模糊了妈妈与孩子的“界限”。
没有界限感的亲子关系,会从:妈妈什么都要管。到最后:妈妈什么都管不住。
您知道吗?孩子从不属于你,孩子就是他自己。
这听起来似乎很残酷,但确实是事实,尤其随着孩子越来越大,能教育和影响他的人不在是你一个人。可能是他的同学、老师、玩伴、甚至是一些陌生人。(一说到这,我就悲从中来啊,哭泣脸)
所以我要不断的学习,跟着孩子的成长脚步,我的理想是:
跟我的女儿成为闺蜜+姐妹!(捂脸)
在感同身受中,与孩子建立更亲密的联系
感觉是一种事实
“妈妈,为什么妹妹有橡皮泥,我没有?”或者“别人都去公园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去?”
以前我会完全用成人的逻辑来处理这些问题。
“我不是给你买的书吗?你选的是书。”
“我们有空了会去公园的,你得等着呀。”
现在我会这样回答“原来你也想要橡皮泥,好的,我知道了下一次请你选橡皮泥,好吗?”
“你很想去公园,希望我们经常去公园玩,很高兴你告诉我这些,现在我知道了”
自相矛盾的感觉可以同时存在
你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好吧,你想要还是不想要?”
“快点选吧,到底要种?”
现在,我发现了另一个事实:
“你想要这种,还想要另一种是吗?”
“一方面,你想选以前的草莓口味,另一方面,你想试试新口味柠檬口味。”
每个孩子的感觉都是独特的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面对同样的事物,世上也不会存在两个感觉完全一样的孩子。
正是这些区别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别人
我再也不会恼火地说:“你怎么会不喜欢吃面条,面条吃了多舒服。”
现在我会欣赏孩子的不同之处,即使他由于不喜欢某些东西而使自己与众不同。
“你妹妹喜欢吃鸡蛋,而鸡蛋对你没有任何吸引力,你更喜欢白米饭不加菜。”
我传达的信息是:与众不同不是负担。
当感觉得到承认和接受,孩子就会与你的感觉建立更亲密的联系
在幼儿园每当有孩子尿裤子,我都会偷偷的告诉他:
“老师小时候也尿过裤子,比你的裤子还湿。”
这时候孩子立刻就笑了,孩子看上去紧张的心情放松了不少。
没带裤子的小朋友,会让家长来送裤子。几乎每个来送裤子的家长都会说出这样的话:
“你怎么尿裤子了?羞不羞?”
“你怎么尿尿不跟老师说啊,下次一定要告诉老师。”
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感受,孩子会反过来学会尊重和相信自己的感觉
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这一代人几乎从不敢相信自己的感觉,总是把自己深深隐藏。
甚至相信自己的感觉都是错误的,是不应该的。
你知道吗?孩子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感觉可以帮他远离危险,如果我们否认孩子的感觉,就等于破坏他们感知危险的能力。
当我们告诉孩子他们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就是在撕掉他们的自然保护层。不仅如此,我们还会迷惑他们、使孩子迷失方向并变得迟钝。我们迫使他们建立一个由虚假言辞的世界和一个不承认他们内心直觉的防御机制,就等于我们把孩子和他的自我割裂开来。
让我们一起学习,送给孩子几份伟大的礼物:跟着内心感觉行动的力量、一颗善于发现的心灵、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的机会。
今天就到这里啦,祝您有个愉快的周末。
如果觉得有帮助别忘了分享出去哦,项城人自己的教育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