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矛盾冲突。如果处理得好,矛盾冲突可以成为关系的助推器,如果处理得不好,它也可以毁灭一段关系。怎么样才算是好的处理呢?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明了“非暴力沟通”,专门用来解决沟通中的矛盾冲突。
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
1.观察并描述对方的行为
2.表达自己的感受
3.表达自己的需求
4.表达自己的期待
我把它写成一个公式:
非暴力沟通=你的行为+我的感受+我的需要+我的请求
如果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你做了xxx,我觉得很xxx,因为我想xxx,我希望你能xxx。
但是在非暴力沟通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陷阱。我很早就接触到非暴力沟通,照着上面的说法来做,但仍然很多次把我的女友惹得更生气了,弄巧反拙。
这些陷阱是什么呢?
1.描述行为之后,不要评价。
因为评价只是我们对这个行为的主观看法,并不一定是事实。但我们很容易把它当成是事实,并且要求对方也要接受它。但矛盾中的评价往往是负面的,对方觉得你的评价不实,会觉得受到了冤枉,这是一种伤害,会加剧矛盾冲突。
另外,评价的行为背后其实隐藏了这样的意思:我有权评价你,你要接受我的意见。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系往往是不对等的,这很容易让被评价者觉得不舒服。有时对方不是在反抗你的评价,而是在反抗这种不平等。
事实是无可辩驳的,不存在冤枉人的情况。而且说事实,没有评价,也就没有不对等的关系,双方的沟通也能更顺畅地进行下去。
2.表达感受时,背后紧跟需要,不然会变成指责。
如果你只是说:你做了xxx,我很难受。对方会觉得受到了指责:你是在怪我让你难受了。换言之,你在说:都是你的错。
但其实,我们的感受应该是由我们自己负责的。同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他们看待这件事的角度不同,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像半瓶水,有人会说:只有半瓶了。有人会说:太好了,还有半瓶水!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把自己的感受怪罪到对方身上。如果这么做了,就是自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受害者的位置,这样也会让双方的沟通无法正常进行。
我们可以说:你做了xxx,我很难受,因为我想xxx。比如,你让我先走,我很难受,因为我想和你一起走。这样,我难受的原因不是你的行为,而是我的需要没有被满足。这样就没有指责的意味了。
在一个好的沟通里面,一定不能有指责。当一方开始指责,另一方通常会反抗。指责的潜台词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但我们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不喜欢被证明是错的,当沟通的主题变成对错,双方的裂痕只会越来越大。即使一方最终赢了争论,也会输了关系。
3.提需要的时候不要说服。
有些时候,我们在提需要的时候,会很关心对方是否愿意满足我们的需要。这时我们会想方设法地说服对方。但当我们尝试着这么做的时候,说明我们潜意识中就觉得对方不会满足我们的需要了。我们自己把对方放到了对立面,对方可能原本愿意,也会变得不愿意。他拒绝的不是你的需要,而是需要背后的对立。
其实在一段良好的关系里面,是可以不需要说服的。双方都不会提出太让对方为难的要求,而只要是合理的需要,对方也都不会拒绝。
4.提请求时不要威胁
提请求,就是清楚地告诉对方,我希望你做什么。但是绝对不能让对方产生“我不按照你说的做,就会受到惩罚”的感觉。如果你的语言让对方产生了这种感觉,那这就不是请求,而是威胁了。
没有人喜欢被威胁。威胁是一种强制。威胁不是请求,而是要求。有些事情我们原本是愿意做的,但如果是被别人要求去做,可能就不愿意做了。
过去我不知道,这些陷阱,每一个我都踩过,每一个都给我带来过沉重的痛苦。还好现在知道了。还好,现在你也知道了。我踩过的每一个坑,都希望你不会踩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