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第二周,距离2017年还剩三周了,工作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工作之余争取再读两本书,然后开始新的旅途。
虽然已是12月,但深圳依旧艳阳高照,适合外出徒步,和朋友出去看场电影,或者周末睡个懒觉。但今早7:30还是挣扎地从暖暖的被窝里爬出来了,把一周的时间流水整理完毕。
周三晚上参加了深圳拆书帮组织的拆书活动,拆的是一本《沟通的艺术》。拆书家把书中的几个片段拿出来分析学习,然后分组讨论,现场还原情景。
其中一个主题是“知觉影响沟通”,也是就是工作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伙伴们纷纷说了他们的经历:
老A: 会议上看到同事小李在低头不停地按手机,心中不快,心想挺重要的每周例会而他却在玩手机。于是在会议上“提醒”小李认真开会。会议结束后,小李过来解释道,其实他是没带纸笔,所以拿手机做记录。
M: 有一次和家人吵架,久久没有主动打电话回家,而家人也没有打电话过来,以为家人还在生气。过了一个星期,家人打电话才知道,原来单位组织活动外出游玩去了,而且也没有因为这件事而生气。
小丽:中午通常都会和一位要好的同事一起吃午饭,可连续几天这位同事都拒绝了和自己一起,而和另外一位同事一起。为此感到很郁闷,是不是自己做了什么她不开心的事情?还是她听到别的闲言碎语对自己有误会?后来才知道,这位同事只是想换换口味而已,并不是有意回避她。
.....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究其原因都是因为我们先入为主地猜想别人的想法,却不愿或者不知道用别的方法去了解真相。
其实我们这个时候就可以运用书中介绍的知觉检核法来解决很多问题。知觉检核可以概括为三个步骤:
描述行为----列出可能性----请求澄清
比方说对于上述的第一个例子如果套用知觉检核套路来的话就是:
——刚刚开会的时候看你一直盯着手机(描述行为)
——是不是工作有什么紧急的事情要处理(第一种可能)
——还是家里有什么事情(第二种可能)
——你能跟我说一下吗?(请求澄清)
这个是比较生硬的,所以我们要考虑到实际情况,不需要这样生搬硬套。比方还是看手机这个例子,一般领导不会在末尾加上一句“你能跟我说一下吗” 这样“客气”或者“刻意”的请求,只要把前面两个步骤走完基本上这个事情就解决了——刚刚看你在会议上一直盯着手机,是不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处理?
你看,只要我们直接询问对方或者第三者,很多问题是不是就不解之明了?
其实这样的检核不仅仅可以运用到沟通中,还有很多工作内容中,特别是做项目管理方面。自己的工作每天也都在跟很多开发项目,和不同的工厂打交道,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以为工厂已经在开始行动了,但去询问是才知道没有,有时是忘记,有时是理解出现偏差。但其实只要我们合理地运用这个检测法就可以省下许多麻烦,比方说:
在打完电话时问一句:还有什么不明白或者需要补充的吗?
发邮件最后加上一句:请确认是否明白/收到?
这其实就是一个发出信号和接收信号的过程,只有在同一个频率上才能实现有效的传达。当你发现自己有知觉倾向时,请及时进行知觉检核。
最后总结一下这周的时间:
这周基本都是在11点睡觉,比往常要晚了一些,睡眠睡觉大约7.5小时,所以白天时间大约16.5小时,一周一共16.5x5=81.5h。
而实际统计时间是81h,误差为30分钟。
个人投资时间:每天约3h24min,占20.99%,比上个星期每天多1小时
工作时间:共29.5h,占35.80%,如上周预测,这周工作相对轻松了一些,少了4.5h
消耗时间:每天约2h,占13.7%,工作上减少的时间一般都放在茶话会上了。。。
浪费时间:每天约4.8h,占29.42%,时间比较稳定。
每天的日子似乎就是很固定,上班下班,吃饭睡觉,除了工作偶尔的波澜,还好有书。书成了工作之余最大的慰藉,书,给我了公司和家两点一线小范围之外的大世界。
一直只看纸质书的我,最近也在想入手一部kindle,想把背包解放出来,每天背着书、笔记本挤地铁真是有点吃不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