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该勤思善问且乐干。想不通就问,问不清就去观察实践。若仍未得到满意的答案,那就再思再问再干,这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勤思善问乐干的人,往往事半功倍。
想:不能凭空想而要有凭借、有脉络。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接触不计其数的事物,我们耳闻目睹的事物总会在头脑中留下印象,它就是想的凭借、想的脉络。
想:宛如蜗牛爬行在树枝上一样,边爬行边用‘’触角‘’去触。这儿行不通,走那儿,那儿行不通,走另一边,只要坚持不懈地探寻,总能找到可行之路。
任何问题,只要千方百计循着正确的脉络去想,就会越想越‘’开花‘’。
然而,说容易实行却很难。想,知识不渊博,就得问;经验不丰富,就得细观察,乐实践。
有个故事:有一位画家,擅长画竹子。他能不费吹灰之力,寥寥几笔就画出一枝竹子,且画的栩栩如生。人们都称赞他‘’胸有成竹‘’。
原来他在院子里种了一片竹子,常常观察竹叶是什么样的,竹节又是什么样的,晴天竹子是啥样,雨天竹子又是啥样……久而久之,他一闭上眼睛,竹子的样子及神态就清晰地浮现在他脑海里,画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观察生活并非旁观者,而是要自己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亲自体验。
我们想拥有知识,就得参与变革现实的实践。我们想知道草莓的味道,就得自己亲口尝一尝。
即学会观察实践。
问:‘’《知疑》‘’为学贵知疑,知疑贵问师,问师可解惑,解释则有知。小疑惑小进,大疑惑大进,知疑且善问,学成必无疑。
(要获得才识,贵在求知,要获得答疑贵在求师,求师可以答疑,通过恩师指教,可以增进知识,小问获小知,大问获大知,有问题且善于提问,学有所成没问题。)
问了还要通过自己的“想”把问与想有机结合起来,变为己有,吃了不消化,“人云亦云”是无用的。
问:无论网络会议问还是电话问,问者事先都深钻细研书本且深思熟虑。
专家提问甚是虚心。在网络读书会活动中,每位德高望重的专家提出的问题大有深意,问题的提出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他们所提问题都具有启发性,能够激活人的思维,碰撞出思维火花,答者不厌其烦,妙语连珠使与会人员收获满满。
博览群书当然好。但要详略得当。
苏东坡说:“学者须精熟一两书,其余如破竹数节,后皆迎刃而解。”(求学问的人须要精详熟读一两本书,然后再读其余的书,就如同劈竹子几节,而后皆迎着刃而自动解开了。)
如:女儿的专业书《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就是精读的,她逐字逐句读、大声读、默读、反复读,联系生活实际读。
而有些书,则可能是“走马观花”。
要真正掌握知识,须通过实践。事业的兴趣从实践中取得。
各行各业的人差不多都热爱自己的业务,经常参加培训,知识不断增加,创造也日新月异。虽然工作中尝到酸甜苦辣味,但与此同时累积了失败与成功的经验。深感任何工作,都充满着光辉,都有使我们享受不尽的图景。
有的人未干就决定了自己的兴趣。如:有位教师,当年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她却毫不犹豫报考了师范。有人跟她说:“大材小用”。其曰:“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仔细体会,她说的话并不无道理。
也有人已从事工作,却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没兴趣,反而对并未做过的其他工作则“心向往之”。
有个故事:两个学生拜奕秋为师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每次听课都全神贯注,而另一个学生却心不在焉,最后前者成了出色的骑手,后者一事无成。
由此可见,无论从事何业,都应该脚踏实地干。既来之则安之,干一行,爱一行。
历史的车轮在飞速运转,它把我们这代人推入风口浪尖,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勤思,善问,乐干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服务于民。